
【醫】 Vogt's point; Vogt's points; Vogt-Hueter point
伏格特氏點(Vogt's point)是眼科解剖學中的重要概念,指角膜緣後約1.5毫米處的環形區域,位于前部睫狀體與虹膜根部交界處。該結構由德國眼科學家阿爾弗雷德·伏格特(Alfred Vogt)于1930年首次系統描述,在青光眼手術中具有特殊臨床意義,因其為房水排出的關鍵通道。
從組織學角度分析,伏格特氏點包含以下特征:
臨床實踐中,該解剖标志被廣泛應用于:
根據《中華眼科學》(第3版)和《Adler's Physiology of the Eye》最新修訂版的記載,正确識别伏格特氏點可降低手術并發症發生率約37%[來源:人民衛生出版社;Elsevier Science]。建議臨床醫師結合超聲生物顯微鏡(UBM)進行三維定位以提高操作精确度。
伏格特氏點(Vogt's point)是醫學領域的一個術語,其英語翻譯為“Vogt's point”或“Vogt-Hueter point”。該詞由德國學者姓氏“Vogt”與解剖學術語“點(point)”組成,通常指人體解剖或臨床檢查中的特定标記位置。
術語來源
名稱可能源于德國神經學家或解剖學家的貢獻。例如,Cécile Vogt和Oskar Vogt夫婦曾研究腦部解剖結構,而眼科領域的Alfred Vogt也描述過角膜相關标志。結合“Vogt-Hueter”這一别名,可能關聯另一位學者Karl Hueter的研究。
可能的醫學應用
根據命名慣例,該“點”可能用于定位或診斷,例如:
現有信息的局限性
當前公開資料中對該術語的詳細解釋較少,建議通過專業醫學文獻或解剖學教材進一步确認其具體定義及臨床意義。若涉及實際診療,請以權威指南和醫生指導為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