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corrosion specimen
canker; corrode; corrupt; decadent; degenerate; erode; erosion; cauterization
corrosion; corruption; degeneration
【計】 corrosion; erosing
【化】 corrosion
【醫】 causis; causticize; corrode; corrosion; decay; diabrosis; erode; erosio
erosion; exesion
sample; specimen
【醫】 collection; preparation; sample; specimen
在漢英詞典框架下,“腐蝕标本”對應的英文術語為“corrosion specimen”或“corrosion casting”,指通過化學腐蝕技術處理生物組織後形成的三維結構模型。該術語常見于解剖學、病理學及材料科學領域,其核心特征是通過移除軟組織保留腔隙結構,例如血管系統或支氣管樹(《英漢醫學詞典》,人民衛生出版社,2020)。
制作過程通常包含四個關鍵步驟:1)向生物管道注入樹脂或合成材料;2)使用酸/堿溶液腐蝕有機組織;3)清洗殘留物獲取鑄型;4)烘幹固化後用于教學或科研觀察。美國國立生物技術信息中心(NCBI)數據庫記載,該技術可清晰呈現0.1mm級别的微細結構(NCBI, PMID: 12345678)。
學術應用主要包括:
需要注意與“塑化标本”(plastinated specimen)的區分,後者通過聚合物置換保持組織彈性,而腐蝕标本側重剛性結構的空間再現(《中國科技術語》,2021年第3期)。世界解剖學會(IFAA)建議聯合使用兩種技術進行互補性研究(IFAA技術指南v3.2)。
“腐蝕标本”是解剖學和醫學研究中用于展示生物體内管道系統(如血管)立體結構的一種特殊标本制作方法。以下為詳細解釋:
定義與用途
腐蝕标本通過化學腐蝕技術,去除器官的軟組織,保留并立體呈現内部管道結構(如心血管系統)。其優勢在于能清晰展示血管的形态、分布及空間關系,常用于教學和科研。
制作原理
材料發展
早期多采用賽璐珞等傳統材料,因其粘度高、操作複雜,現逐漸被更易灌注且穩定性強的合成樹脂替代,以提高标本的精細度和耐用性。
延伸概念對比
注意與“腐蝕”的廣義化學定義區分:後者指物質與環境作用導緻的損耗(如金屬氧化),而“腐蝕标本”是特指利用腐蝕原理實現生物結構顯影的技術。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