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 radiation intensity
輻射強度(Radiant Intensity)是輻射度學中的核心物理量,指單位立體角内輻射源發出的輻射通量。其國際單位制為瓦特每球面度(W/sr),數學表達式為: $$ I_e = frac{dPhi_e}{dOmega} $$ 其中$I_e$代表輻射強度,$dPhi_e$是輻射通量微分,$dOmega$為立體角微分。
該概念具有三個關鍵特征:
在航天工程領域,歐洲空間局(ESA)的遙感器驗證手冊指出,地表輻射強度測量精度需達到±1.5%才能滿足氣象衛星的觀測要求。該量值同時是紅外熱像儀性能評估的關鍵指标,美國NIST技術規範SP 250-86詳細規定了其标準測量方法。
輻射強度是描述輻射能量傳輸特性的重要物理量,其定義和解釋在不同學科中存在細微差異,主要可分為以下兩類理解:
輻射度量學定義():
指在給定方向的單位立體角内,點輻射源發出的輻射功率。單位為瓦特每球面度(W/sr),數學表達式為:
$$
I = frac{dPhi}{dOmega}
$$
其中,( Phi )為輻射通量(單位時間能量),( Omega )為立體角。
應用場景定義():
在氣象學或工程中,常指單位時間、單位面積接收的輻射能量,單位為瓦特每平方米(W/m²),公式可簡化為:
$$
I = frac{P}{A}
$$
其中,( P )為輻射功率,( A )為接收面積。
太陽輻射強度:通常指地球表面單位面積接收的太陽輻射功率(W/m²),受季節、緯度和天氣等因素影響。例如,正午時太陽高度角最大,輻射強度達峰值。
若需更深入的技術參數(如不同波段的輻射強度計算),可參考輻射度量學标準或具體學科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