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 radioprotectant; radioprotector
輻射防護劑(Radioprotectant)指一類能夠減輕電離輻射對生物體損傷的化學或生物制劑。在漢英詞典中,該術語通常對應以下解釋:
輻射防護劑(Radioprotectant)
指通過清除自由基、修複DNA損傷或增強細胞抗氧化能力等方式,降低電離輻射對生物組織危害的物質。其作用包括預防或減輕急性放射病、保護正常組織免受放療副作用等。
來源:《英漢醫學詞典》(人民衛生出版社)
自由基清除型
如氨磷汀(Amifostine),通過轉化為活性硫醇代謝物,中和輻射産生的活性氧自由基(ROS),保護細胞膜和DNA。
來源: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技術報告《Radioprotectors in Radiation Therapy》
DNA修複增強型
例如細胞因子(如IL-12、G-CSF),通過刺激造血幹細胞增殖和DNA修複酶活性,加速輻射後組織恢複。
來源:《放射醫學與防護》期刊
天然抗氧化劑
包括褪黑素(Melatonin)、白藜蘆醇(Resveratrol) 等植物提取物,通過激活抗氧化通路(如Nrf2)減輕氧化損傷。
來源:PubMed Central文獻《Natural Radioprotectors: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将輻射防護劑歸類為"放射修飾劑(Radiation Modifiers)",強調其在核應急和癌症放療中的雙重應用價值。
批準氨磷汀作為頭頸部放療患者的黏膜防護劑,明确其減少口腔幹燥症和黏膜炎的作用。
來源:FDA藥品說明書(NDA 020634)
中文 | 英文 | 應用場景示例 |
---|---|---|
輻射防護劑 | Radioprotectant | 核事故應急防護 |
放射增敏劑 | Radiosensitizer | 腫瘤放療輔助(注:與防護劑作用相反) |
緩解放射性皮炎 | Mitigate radiodermatitis | 乳腺癌放療皮膚保護 |
術語來源:《中華放射醫學與防護詞典》
輻射防護劑(又稱抗輻射藥物)是指能夠預防、減輕或治療電離輻射對機體損傷的化學物質或藥物。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指在電離輻射作用前或作用早期使用,通過幹預輻射化學反應或調節生理功能,減輕生物大分子(如DNA、蛋白質)損傷,促進修複的化合物。例如含巯基的化合物能直接中和自由基。
根據使用時間分為三類:
化學反應幹預
通過吸收輻射能量、清除自由基(如超氧化物歧化酶)、提供氫原子修複損傷分子。例如氨磷汀含巯基,可中和自由基。
生理調節機制
調節細胞代謝率(降低輻射敏感性)、促進幹細胞增殖分化(如集落刺激因子)、增強免疫功能。
類别 | 代表藥物 | 作用特點 |
---|---|---|
細胞因子類 | 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 | 促進造血系統恢複 |
自由基清除劑 |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 中和氧自由基 |
巯基化合物 | 氨磷汀 | 需照射前使用 |
目前美國FDA已批準9種輻射防護劑,包括碘化鉀(防甲狀腺損傷)和普魯士藍(阻吸收放射性铯)。但多數藥物的有效性高度依賴使用時機,例如含巯基藥物必須在輻射暴露前給藥。
注:如需完整藥物清單或具體作用機制,可參考、2、6的學術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