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paracoccidioidal granuloma
assistant; auxiliary; deputy; fit; subsidiary
【醫】 para-
【醫】 Posada-Wernicke's disease
bacterium; fungus; mushroom
【醫】 bacterio-
【醫】 granulation tumor; granuloma
副球孢子菌性肉芽腫(Paracoccidioidomycosis Granuloma)是一種由雙相性真菌巴西副球孢子菌(Paracoccidioides brasiliensis,現主要歸類于Paracoccidioides屬)感染引起的慢性肉芽腫性疾病。以下從漢英詞典角度詳細解釋其含義:
中文全稱
副球孢子菌性肉芽腫
英文對應
Paracoccidioidomycosis Granuloma
病原學
病原體為Paracoccidioides brasiliensis及P. lutzii,屬溫度依賴性雙相真菌(25℃為菌絲相,37℃為酵母相)。感染途徑主要為吸入土壤中的分生孢子。
臨床表現
病理機制
真菌侵入呼吸道後,被肺泡巨噬細胞吞噬但難以清除,引發Th1/Th2免疫失衡,形成肉芽腫性炎症,伴幹酪樣壞死(類似結核)。
流行區域
拉丁美洲地方病,尤其巴西、哥倫比亞、委内瑞拉等國的農業區(與土壤接觸相關)。
診斷方法
一線藥物:伊曲康唑(200 mg/日,6-12個月)或磺胺類藥物(如磺胺嘧啶)。重症播散病例需兩性黴素B誘導治療。未治療者病死率可達23%,肺纖維化為主要後遺症。
副球孢子菌病流行病學與病原學特征(來源:CDC真菌病專題頁)。
臨床表現、診斷及治療标準(來源:Merck Manual Professional Version)。
病理機制與免疫學研究(來源:Kauffman, C.A. et al., Clinical Mycology, 2nd ed)。
副球孢子菌性肉芽腫(Paracoccidioidomycosis)是一種由巴西副球孢子菌(Paracoccidioides brasiliensis)引起的慢性化膿性肉芽腫性疾病,屬于深部真菌感染。以下從多個角度綜合解釋該疾病:
病原體為巴西副球孢子菌,屬雙相型真菌。在37℃培養時呈酵母樣菌落,溫室培養則為絲球狀菌落。該菌主要通過呼吸道吸入或皮膚黏膜破損進入人體,常見于接觸土壤或植物的農民群體。
該病以慢性肉芽腫性炎症為特征,早期診斷和規範治療是關鍵。因我國尚未見正式病例報告,臨床中需結合流行病學史進行鑒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