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negative ocular
負目鏡(Negative Eyepiece)是光學儀器中目鏡系統的一種特殊設計類型,其核心特征為内置發散透鏡或棱鏡結構,使得最終成像為虛像。該術語在《英漢光學技術詞典》(第三版)中被定義為“由負透鏡組構成,光線通過時産生發散作用的目鏡系統”。其工作原理基于幾何光學中的發散成像公式:
$$ frac{1}{f} = frac{1}{v} - frac{1}{u} $$
其中$f$為負目鏡的焦距,$u$和$v$分别表示物距與像距。根據《光學儀器設計手冊》(Springer出版),負目鏡常用于需要延長出瞳距離的場合,例如軍用望遠鏡和工業内窺鏡,可保障觀察者眼睛與儀器保持安全距離。
相較于傳統正目鏡,負目鏡在《現代光學工程》中記載具有三大優勢:①視場邊緣畸變更小;②可兼容更複雜的分劃闆系統;③允許更大直徑的眼點設計。但同時也存在像面彎曲度較大的技術限制。美國光學學會(OSA)的術語數據庫顯示,該結構最早應用于19世紀中期的複合顯微鏡設計,現代主要應用于激光準直器和夜視設備。
負目鏡是光學儀器中的一種目鏡類型,其特點與結構如下:
定義與分類
負目鏡屬于負型目鏡系統(negative eyepiece),其主焦點位于場透鏡與目透鏡之間。與正型目鏡不同,它不能單獨作為放大鏡使用,需配合物鏡形成完整光學系統。
結構特點
應用場景
主要用于顯微鏡等光學設備中,尤其適合需要平衡像差和成本的中低倍率場景,例如實驗室常規顯微觀察。
與正型目鏡區别
正型目鏡主焦點在場透鏡外側,可作為獨立放大鏡使用;而負目鏡因焦點位置限制,必須與物鏡配合才能成像。
該術語在醫學和光學工程領域常見英文表達為“negative eyepiece”或“negative ocular”。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