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歇爾試劑英文解釋翻譯、費歇爾試劑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化】 Fischer reagent; Karl Fischer reagent
分詞翻譯:
費的英語翻譯:
charge; cost; expenses; fee; spend
【醫】 fee
【經】 fee
歇的英語翻譯:
go to bed; have a rest; knock off
爾的英語翻譯:
like so; you
試劑的英語翻譯:
reagent
【化】 reagent
【醫】 agentia; reagent
專業解析
費歇爾試劑(Fischer's Reagent),在漢英詞典中通常指用于醛類和酮類化合物檢測的特定化學試劑,尤其指2,4-二硝基苯肼(2,4-Dinitrophenylhydrazine, 簡稱 2,4-DNPH)。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
定義與核心功能 (Definition & Core Function):
- 中文: 費歇爾試劑是一種有機分析試劑,主要成分為2,4-二硝基苯肼。它主要用于鑒定醛類(Aldehydes)和酮類(Ketones)化合物,與它們反應生成具有特定顔色和熔點的、不溶于水的2,4-二硝基苯腙(2,4-Dinitrophenylhydrazone) 結晶沉澱。該反應稱為費歇爾腙化反應(Fischer Hydrazone Formation)。
- 英文: Fischer's Reagent is an organic analytical reagent, primarily composed of 2,4-Dinitrophenylhydrazine. It is chiefly used to identify aldehydes and ketones by reacting with them to form water-insoluble, colored crystalline precipitates known as2,4-Dinitrophenylhydrazones, which have characteristic melting points. This reaction is termed theFischer Hydrazone Formation.
-
化學式與反應 (Chemical Formula & Reaction):
- 試劑本身: $ce{C6H3(NO2)2NHNH2}$ (2,4-DNPH)
- 與醛/酮($ce{R1R2C=O}$,其中 R1 或 R2 至少一個為 H 時是醛,都不是 H 時是酮)的典型反應:
$$
ce{R1R2C=O + H2NNHC6H3(NO2)2 -> R1R2C=NNHC6H3(NO2)2 + H2O}
$$
生成的 $ce{R1R2C=NNHC6H3(NO2)2}$ 即為 2,4-二硝基苯腙。
-
應用與重要性 (Application & Significance):
- 定性分析: 生成的腙類化合物通常呈現黃色、橙色或紅色結晶,且具有特征性的熔點。通過觀察沉澱的顔色和測定其熔點,可以與已知化合物的數據對照,從而鑒定未知的醛或酮。這是有機化學實驗室中經典的羰基化合物檢測方法。
- 衍生化: 生成的腙衍生物易于純化和結晶,熔點敏銳,常用于醛酮化合物的分離、純化以及結構表征(如通過熔點測定輔助鑒定)。
-
名稱來源 (Etymology):
- 該試劑以德國著名化學家赫爾曼·埃米爾·費歇爾(Hermann Emil Fischer) 的名字命名。費歇爾在糖類和嘌呤研究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并于1902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雖然腙化反應本身并非他最早發現,但以他名字命名的這種特定試劑(2,4-DNPH)及其在羰基化合物分析中的廣泛應用使其得名“費歇爾試劑”。
總結 (Summary):
費歇爾試劑的核心含義是指2,4-二硝基苯肼溶液,它是基于費歇爾腙化反應 原理,專門用于鑒定醛類和酮類化合物 的經典分析試劑。其作用是與羰基化合物反應生成具有特征顔色和熔點的2,4-二硝基苯腙 沉澱,是傳統有機定性分析中的重要工具。
參考來源 (Reference Sources):
- 化學術語命名原則與标準譯名 (如《化學命名原則》或 IUPAC 推薦譯名)。
- 權威化學詞典與教科書 (如《化工辭典》、《有機化學》經典教材)。
- 專業數據庫與百科 (如 IUPAC Gold Book, Britannica Online)。 (注:因未搜索到具體可驗證鍊接,此處僅列出公認權威來源類别)
網絡擴展解釋
費歇爾試劑(Fischer reagent)是化學分析中用于測定樣品中水分含量的重要試劑,其名稱來源于德國化學家卡爾·費歇爾(Karl Fischer)。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與用途
費歇爾試劑主要用于水分測定,尤其適用于微量水分的定量分析。它通過碘與水反應的化學計量關系,實現對樣品中水分的精确檢測。該方法廣泛應用于制藥、食品、化工等領域,如藥品質量控制或石油産品水分檢測。
2.成分與反應原理
傳統卡爾·費歇爾試劑包含以下成分:
- 碘(I₂):作為氧化劑與水反應。
- 二氧化硫(SO₂):提供酸性環境并參與反應。
- 有機堿(如吡啶):中和生成的酸。
- 醇類溶劑(如甲醇):溶解反應物。
反應方程式為:
$$
H₂O + I₂ + SO₂ + 3C₅H₅N → 2C₅H₅N·HI + C₅H₅N·SO₃
$$
反應終點通過顔色變化(碘的棕色消失)或電化學方法判斷。
3.類型與改進
現代試劑分為兩類:
- 單組份試劑:預混合所有成分,操作簡便。
- 雙組份試劑:将碘與二氧化硫/堿溶液分開儲存,提高穩定性。
4.安全與注意事項
試劑常具有腐蝕性和毒性,需在通風櫥中使用,并佩戴防護裝備。使用後需妥善處理廢液。
5.相關術語與翻譯
- 英文名稱:Karl Fischer reagent(常用)或Fischer reagent。
- 其他應用:需注意與有機化學中的“Fischer試劑”(如用于醛酮保護的鋅/汞齊試劑)區分。
如需更詳細的制備方法或标準化操作流程,可參考化學分析手冊或專業文獻。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