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 spent soda; waste caustic
廢堿(waste alkali)指工業生産過程中産生的廢棄堿性物質,通常含有氫氧化鈉(NaOH)、碳酸鈉(Na₂CO₃)等成分。根據《牛津英語詞典》的定義,該術語對應"alkaline waste"或"spent lye",特指已喪失工業效用但未完成化學分解的強堿性殘留物。
在石油化工領域,廢堿主要産生于原油脫硫工序,例如通過氫氧化鈉溶液吸收硫化氫(H₂S)後形成的含硫廢堿液(sulfidic spent caustic)。這類廢液具有高pH值(>12)和複雜有機物,需經中和、氧化等處理才能排放。美國化學會《工業與工程化學研究》期刊指出,典型煉油廠廢堿液的COD值可達80,000-120,000 mg/L,含硫化物濃度約5-10%w/w。
環境規範要求企業必須采用特定工藝處理廢堿。中國《危險廢物名錄》将部分廢堿歸類為HW35代碼危險廢物,歐盟《工業排放指令》(2010/75/EU)則規定廢堿液pH值必須中和至6-9區間方可進入污水處理系統。國際石油工業環境保護協會(IPIECA)建議采用濕式空氣氧化法(WAO)處理含硫廢堿,可降低90%以上的COD負荷。
廢堿是工業生産或使用過程中産生的廢棄堿性物質,屬于危險廢物(編號HW35),其pH值通常≥12.5,包含廢堿液、固态堿及堿渣等形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如需進一步了解廢堿的具體處理技術或法規,可參考相關環保标準或專業回收機構指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