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 radioactive families; radioactive series
放射性系(fàng shè xìng xì)在核物理學中指由特定放射性母核素起始,通過一系列α衰變或β衰變形成的衰變鍊,最終生成穩定核素的過程。該術語在漢英詞典中對應"radioactive series"或"decay chain",其核心概念與特征如下:
衰變鍊系統性
指放射性核素按特定順序衰變形成的序列。典型代表包括鈾系(鈾-238)、锕系(鈾-235)、钍系(钍-232)及人工合成的镎系(镎-237)。
英文對照:A sequence of decays where each step produces a new radioactive isotope until stability is reached.
母核素長半衰期
每個放射性系的起始核素半衰期極長(如鈾-238半衰期44.7億年),使其在自然界長期存在。
英文對照:Characterized by a long-lived parent nuclide initiating the chain.
終止于穩定核素
衰變鍊終點均為穩定同位素(如鉛-206、鉛-207等),終止進一步衰變。
英文對照:Terminates at a stable nuclide (e.g., lead isotopes).
天然放射性系
人工放射性系
镎系(4n+1系):镎-237 → 铋-209,母核素半衰期214萬年,自然界存量極微。
當母核素半衰期遠長于子體時,子核素衰變率與母核素趨于一緻,用于放射性定年技術。
"放射系"特指長鍊衰變系統,而"衰變鍊"(decay chain)可描述任意長度序列,屬更廣義術語。
注:英文術語參考《牛津核物理詞典》(Oxford Dictionary of Nuclear Physics)
放射性是指原子核自發地放射出α、β、γ等射線,并通過衰變形成穩定元素的現象。以下是詳細解釋:
放射性是某些元素的不穩定原子核通過衰變釋放能量和射線的特性。該現象由法國物理學家貝克勒爾于1896年首次發現,他在研究鈾鹽時觀察到其能發射穿透性輻射并使底片感光。
放射性衰變過程中,原子核釋放射線并轉化為穩定核素,同時釋放衰變能量。例如,鈾-238衰變最終形成鉛-206。
放射性在醫學(如放療)、能源(核電站)等領域有重要應用,但需嚴格防護。接觸高劑量輻射可能損傷細胞,引發癌症,需通過屏蔽、距離控制等措施降低風險。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搜狗百科、上海市核電辦公室等權威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