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射能(Radioactivity)是指某些不穩定原子核自發釋放粒子或電磁輻射的能力,這一現象由物質内部核結構的能量狀态變化引起。該術語源自法語“radio-activité”,由居裡夫婦于1898年首次提出。其核心特征包括:
衰變類型
主要包含α粒子(氦核)、β粒子(高速電子)和γ射線(高能光子)三種輻射形式,不同衰變類型對應不同穿透力和電離能力(國際原子能機構基礎定義)。
測量單位
國際單位制采用貝克勒爾(Bq),1 Bq等于每秒一次衰變,傳統單位居裡(Ci)相當于3.7×10¹⁰ Bq。半衰期計算遵循公式: $$ N(t) = N0 e^{-lambda t} $$ 其中λ為衰變常數,與半衰期關系為$T{1/2} = ln 2/lambda$(美國核管理委員會技術标準)。
應用與防護
醫學領域用于放射治療和影像診斷,工業中應用于無損檢測。防護遵循ALARA原則(盡可能合理可達的最低照射),需通過鉛屏蔽、距離控制和時間管理降低暴露風險(世界衛生組織輻射安全指南)。
放射能(Radioactivity)指某些原子核自發地通過衰變釋放出射線并轉化為更穩定狀态的性質。以下是詳細解釋:
核心定義與原理
放射能是放射性物質(如鈾、鐳)的原子核不穩定時,通過衰變釋放α粒子、β粒子或γ射線等輻射的過程。這種衰變會持續到原子核達到穩定狀态為止(例如鐳衰變為氡)。
與放射線的區别
實際應用與影響
相關概念辨析
需注意“放射能”與“輻射能”的差異:
放射能是核物理領域的專有概念,強調物質釋放射線的能力,而中文常稱為“放射性”。其研究對能源開發與輻射防護具有重要意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