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 olitic texture
account; certificate; condition; shape; state; written complaint
【醫】 appearance
frame; structure; composition; configuration; construction; fabric; mechanism
【計】 frame work
【醫】 constitution; formatio; formation; installation; structure; tcxture
鲕狀結構(oolitic structure)是沉積岩中一種特殊的顆粒狀構造,其名稱源于古漢語"鲕"(ér),意為魚卵。該術語在漢英地質學詞典中對應"oolitic texture"或"oolitic structure",指由直徑0.25-2毫米的球狀顆粒(鲕粒)緊密堆積形成的沉積構造。
這種結構的形成過程包含三個階段:1)核心物質(如石英碎屑或生物殘骸)在淺海環境中成為結晶核心;2)碳酸鈣等礦物質在動蕩水體中圍繞核心逐層沉澱,形成同心環狀結構;3)成岩作用使多層包殼固結成岩。《沉積岩石學》(王成善,2018)指出,鲕粒的同心層數可達20-30層,單層厚度約2-5微米。
在地質學應用中,鲕狀結構具有重要指示意義。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研究顯示,現代巴哈馬灘的鲕粒形成需要持續的水體攪動(能量指數≥3級)和超飽和碳酸鹽溶液環境。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産資源研究所發現,華北地區寒武系鲕狀灰岩的鲕粒含量可達70%-90%,其高孔隙度特性對油氣儲層研究具有參考價值。
鲕狀結構是沉積岩中一種特殊的顆粒結構,其名稱來源于“鲕”(讀作ér),意為魚卵狀。以下是詳細解釋:
鲕狀結構由大量球形或橢球形顆粒(即鲕粒)組成,顆粒直徑通常為0.20~2毫米,形似魚卵,因此得名。這些顆粒通過膠結物連接,常見于化學沉積岩中,如石灰岩、鐵質岩、鋁質岩等。
鲕狀結構形成于動蕩的淺水環境,例如海水或湖泊的淺灘區域。水體的攪動使礦物質圍繞核心不斷沉澱,逐漸形成同心層狀結構。
鲕狀結構是判斷古沉積環境的重要标志,例如鲕狀赤鐵礦的存在可指示古代淺海氧化環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