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periotic bone
ear; erbium
【醫】 aures; auri-; auris; ear; ot-; oto-
about; all around; around; round; round about
【醫】 amphi-; peri-; periphery
bone; character; framework; skeleton; spirit
【醫】 bone; ossa; osteo-
耳周圍骨(Peri-auricular bones)指解剖學中圍繞耳部結構的相關骨骼組織,主要包括颞骨(temporal bone)、乳突(mastoid process)及岩骨(petrous part)等結構。以下為漢英對照釋義與醫學解析:
颞骨(Temporal Bone)
位于顱骨兩側,構成中耳及内耳腔的外側壁,分為鱗部、鼓部、乳突部和岩部。其英文術語源自拉丁文"tempus",意為"時間",因該區域頭發易隨年齡變白而得名。該骨包含外耳道及聽小骨(錘骨、砧骨、镫骨)的附着點(Gray's Anatomy, 42nd Edition)。
乳突(Mastoid Process)
颞骨後下方的錐形突起,内部含氣房結構,臨床常用于中耳炎手術定位。英文"mastoid"源于希臘語"mastoeidēs"(乳房狀),形容其外形特征。該結構對維持中耳壓力平衡具有重要作用(NCBI解剖學術語庫)。
岩骨(Petrous Part)
颞骨最堅硬的部分,呈金字塔形,内含耳蝸及前庭器官。英文"petrous"來自拉丁語"petrosus"(岩石般的),描述其緻密骨質特性。此區域包含頸動脈管及内聽道等重要神經血管通道(Radiopaedia影像解剖數據庫)。
聽小骨(Ossicles)
包括錘骨(malleus)、砧骨(incus)、镫骨(stapes),構成人體最小的骨鍊系統,實現聲波傳導。英文術語"ossicle"源于拉丁語"ossiculum"(小骨)。镫骨底闆與卵圓窗的連接是聲音轉化為神經信號的關鍵環節(Anatomy.app三維解剖圖譜)。
“耳周圍骨”是一個解剖學術語,通常指圍繞耳朵的骨骼結構。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釋:
(注:以上信息綜合了多來源,但部分網頁權威性較低,實際應用需以權威醫學資料為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