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 anti-dumping law
in reverse; on the contrary; turn over
【醫】 contra-; re-; trans-
dump; dumping; unload
【電】 dump
dharma; divisor; follow; law; standard
【醫】 method
【經】 law
中文定義:
反傾銷法(Anti-Dumping Law)指一國為抵制他國商品以低于正常價值的價格傾銷至本國市場,對本國産業造成實質性損害或威脅時,所制定的限制性貿易救濟法律。其核心包括傾銷認定(出口價<正常價值)、損害判定(本土産業受損)及因果關系(傾銷與損害的關聯性)。
英文定義:
Anti-Dumping Law refers to legislation that imposes tariffs or quotas on imported goods sold at "less than fair value" (LTFV), where such sales cause or threaten material injury to a domestic industry. Key elements involve:
WTO合規性
全球反傾銷規則以WTO《反傾銷協定》(Agreement on Implementation of Article VI of GATT 1994)為基準,要求成員國調查程式透明、證據充分,避免貿易保護主義濫用。
中國《反傾銷條例》
美國反傾銷法(19 U.S.C. §1673)
授權商務部(DOC)計算傾銷幅度,國際貿易委員會(ITC)裁定産業損害,最終由海關征收反傾銷稅(Tariff Act of 1930)。
《反傾銷協定》全文(WTO官網)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傾銷條例》(商務部)
注:以上鍊接為官方可訪問資源(截至2025年),内容需結合具體案例適用。實務中建議咨詢貿易法律師或參考各國貿易委員會裁決公報。
反傾銷法是國際貿易領域的重要法律工具,其核心目的是保護進口國産業免受不公平貿易行為的損害。以下從定義、法律依據、核心内容、作用及實施方式等方面進行詳細解釋:
反傾銷法是進口國為限制傾銷行為而制定的法律規範總稱,旨在維護本國經濟和生産者利益,保障正常國際貿易秩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傾銷條例》第二條,當進口産品以傾銷方式進入國内市場,并對國内産業造成實質損害或威脅時,可依法采取反傾銷措施。
主要手段為征收反傾銷稅,稅額通常等于或低于傾銷幅度(即出口價與正常價值的差額)。例如,美國規定若進口商品到岸價低于出廠價,則視為傾銷并立即采取反制措施。
相較于反補貼法(針對政府補貼行為)和保障條款(需證明嚴重損害),反傾銷法更易實施,僅需證明傾銷與損害關聯即可。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或國際規則(如WTO反傾銷協議),可參考《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傾銷條例》或世界貿易組織相關文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