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 legal sense; sense of legal system
法制觀念(fǎzhì guānniàn)在漢英詞典中的核心釋義為"legal awareness" 或"concept of the rule of law",指社會成員對法律體系、法律原則及自身權利義務的認知、态度和信仰。其内涵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對應英文"legal system" 或"rule of law",強調法律制度的整體框架及依法治理的原則。
例:《漢英法律詞典》(法律出版社,2012)将"法制"譯為 "legal system",指國家通過立法、執法、司法建立的秩序體系。
譯為"concept" 或"awareness",體現對法律價值的理解與認同。
綜合釋義:法制觀念即個體/群體對法律權威性、功能及實踐路徑的認知(《牛津漢英法律詞典》,2020)。
包括對憲法、實體法、程式法等基本知識的掌握,理解法律作為社會行為準則的功能(《中華漢英大詞典》,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5)。
明确公民依法享有的權利(如財産權、言論自由)及應履行的義務(如納稅、守法),形成權責對等的思維模式。
強調對法律至上原則的認同,拒絕"人治"思維,主張通過法律程式解決沖突(《現代漢語詞典》漢英雙語版,2023)。
在當代中國語境中,"法制觀念"常與"法治觀念" (concept of rule of law) 交叉使用,但前者更側重制度認知,後者突出法治理念的實踐。例如:
增強全民法制觀念是建設法治社會的基礎環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英譯本,外文出版社,2018)。
"法律意識"涵蓋更廣泛的心理層面(如法律情感、評價),而"法制觀念"聚焦制度認知(《比較法視野下的法律文化》,清華大學出版社英漢對照版,2019)。
守法是法制觀念的外顯行為,但後者更包含參與立法監督、捍衛法律尊嚴的主動意識。
法制觀念是指人們對法律制度的性質、地位、作用以及法律實施過程所形成的系統性認識和态度。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核心定義
法制觀念強調對法律制度的認知和遵守,具體包括對立法、執法、司法和守法等環節的理解,其實質是“法律至上”和“依法辦事”的态度。例如,提到法治觀念是“對法律制度的性質、地位、作用等問題形成的認識和态度”,而和均指出其核心在于“依靠法律管理國家、經濟和社會的理念”。
動态與靜态結合
從靜态角度看,法制觀念涉及對法律條文和制度的認可(如提到的“法律和制度”);從動态角度看,則包括法律制定、執行、遵守及監督等過程的參與意識(如所述“法律實施與監督的一系列活動”)。
側重點不同
適用層次
法制觀念是法治社會的基礎,而法治觀念是更高層級的治理理念(參考對比分析)。
法制觀念的形成有助于推動社會秩序規範化,例如和強調“法律是統治階級實行專政的方法和工具”,而提到健全法制需涵蓋“法律制定、執行和遵守”的全過程。此外,領導者的法制觀念還涉及對權力來源、行使原則的正确認識(如補充的“權力觀念”)。
法制觀念是法律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既包含對法律制度的靜态認知,也涉及動态的實踐參與。其與法治觀念的區别在于前者更基礎、後者更強調治理原則。如需進一步了解法律體系的具體内容,可參考、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