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釘頭"作為漢語名詞性詞組,在漢英詞典中具有雙層語義結構。《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定義為:"釘子頂端用于敲擊的平面或凸起部分"【1】。對應英文翻譯為"nail head",指金屬緊固件頂端的受力部位,《牛津英漢雙解大詞典》特别強調其功能特征:"a flattened or rounded end of a nail for striking with a hammer"【2】。
從構詞法分析,"釘頭"屬于偏正結構複合詞,中心語"頭"通過隱喻機制轉化為指代物體頂端的空間概念。這種構詞方式在漢語工具類詞彙中具有普遍性,如"錘頭""斧頭"等,《漢語構詞法研究》指出此類構詞體現了漢語"功能部位轉喻化"的認知特點【3】。
在技術領域,"釘頭"特指符合GB/T 348-2019《普通圓鋼釘》标準的工藝結構。根據該标準,釘頭直徑應為釘杆直徑的1.5-2倍,厚度不小于0.5mm,以确保足夠的承擊面積【4】。建築工程手冊顯示,釘頭尺寸直接影響連接強度,過小的釘頭會導緻木材劈裂風險增加25%【5】。
文化隱喻層面,"釘頭"在文學作品中常象征微小卻關鍵的存在。魯迅《朝花夕拾》用"牆上的釘頭"隱喻舊事物殘留,這種用法在漢英互譯時需注意文化意象的等效轉換【6】。考古研究證實,青銅釘頭作為建築構件最早見于殷墟遺址,其鑄造工藝比西方早約600年【7】。
“釘頭”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dīng tóu,主要有以下含義:
釘帽
指釘子的頭部,即釘入物體後露在外面的部分。
例:唐代杜牧《阿房宮賦》中“釘頭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形容阿房宮建築裝飾的釘子頭密集如米粒。
比喻微小的事物
引申為極細小的東西,常見于古籍中。
例:清代《福惠全書》提到“釘頭之屑屑”,以釘子頭的碎屑比喻微不足道的利益。
比喻強硬的對手
現代用法中,可指難以應付的人或事物。
例:洪深《申屠氏》中“惡霸今天碰着了釘頭”,形容遇到棘手的問題。
補充說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