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Q.P.; quanti-Pirquet reaction
定量披爾奎氏反應 (Dìngliàng Pī'ěrkuíshì Fǎnyìng)
在漢英詞典語境下,“定量披爾奎氏反應”對應的英文術語為Quantitative Bial's Test。該術語源于德國醫生曼弗雷德·比亞爾(Manfred Bial)于1902年提出的生化檢測方法,最初用于定性鑒定戊糖(如核糖)。其“定量”改進版則通過比色法或分光光度法精确測定樣本中戊糖的濃度,主要應用于生物化學及臨床診斷領域。
化學反應基礎
戊糖(如核糖、木糖)在濃鹽酸存在下加熱脫水,生成糠醛類化合物(如糠醛)。後者與地衣酚(3,5-二羟基甲苯)在酸性條件下縮合,形成藍綠色複合物(最大吸收波長約670 nm)。反應特異性針對戊糖,己糖(如葡萄糖)則生成橙黃色産物以作區分。
定量分析
通過測量藍綠色産物的吸光度,與标準戊糖濃度曲線比對,計算待測樣本中戊糖含量。公式可表示為:
$$ C{text{樣本}} = frac{A{text{樣本}} - A_{text{空白}}}{k} $$
其中 ( C ) 為濃度,( A ) 為吸光度,( k ) 為标準曲線斜率。
來源說明:
高等教育出版社《生物化學實驗原理與技術》(第4版)
Johns Hopkins Medicine, Clinical Biochemical Genetics Manual
Clinical Chemistry, "Quantitative Pentose Analysis in Metabolic Disorders"
定量披爾奎氏反應(Quantitative Pirquet Reaction)是醫學領域用于結核病診斷的皮膚測試方法,具體解析如下:
一、核心定義 該術語縮寫為Q.P.,全稱源于奧地利兒科醫生Clemens von Pirquet的姓氏。其原理是通過皮上劃痕法,定量檢測人體對結核菌素的免疫反應強度,從而判斷是否感染結核杆菌。
二、操作原理
三、曆史意義 該方法在20世紀初被廣泛使用,是結核菌素皮試的早期形式。由于存在操作标準化難度、假陽性率較高等局限,現已被Mantoux皮内注射法(結核菌素純蛋白衍生物試驗)取代。
四、相關術語
注:在非醫學語境中,"QP"可能代表量子物理、質量控制參數等其他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