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英詞典

疔瘡英文解釋翻譯、疔瘡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furuncle

相關詞條:

1.sloughingulcer  

分詞翻譯:

瘡的英語翻譯:

sore; wound
【醫】 sore

專業解析

疔瘡(dīng chuāng)是中醫術語,指發生在皮膚深層組織的急性化膿性感染性疾病,其特點是病竈局限但根深堅硬,形如釘狀。在漢英醫學詞典中,疔瘡常被譯為"deep-rooted boil" 或"malignant furuncle",對應西醫概念中的"carbuncle"(多毛囊化膿性感染)或"necrotizing fasciitis"(壞死性筋膜炎)等嚴重感染病症。

從病理學角度,疔瘡多由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引發,中醫理論則認為與熱毒内蘊、氣血凝滞相關。典型症狀包括局部紅腫熱痛、病竈中心呈黑色壞死點,嚴重者可伴隨發熱、淋巴結腫大等全身症狀。明代《外科正宗》記載其治療需“清熱解毒,托毒外出”。

現代醫學研究證實,疔瘡多發于面部三角區、頸部等部位,不當處理可能導緻顱内感染等并發症。中國中醫科學院發布的《中醫外科常見病診療指南》強調,早期應避免擠壓病竈,建議采用五味消毒飲等經典方劑配合抗生素治療。

世界衛生組織傳統醫學疾病分類(ICD-11)将其歸類為"Traditional medicine conditions - Skin and subcutaneous tissue disorders"(TM1.2),體現國際醫學體系對中醫病症的認可。

網絡擴展解釋

疔瘡是一種急性化膿性感染性疾病,具有發病迅速、易惡化、危險性高的特點,常見于顔面和手足部位。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病原

疔瘡由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中醫稱其為“形小根深如釘”的惡性小瘡。西醫對應病症包括疖、癰、甲溝炎、化膿性指頭炎等。

二、典型症狀

  1. 局部表現:初期為粟米狀硬結,紅腫熱痛明顯,逐漸形成膿栓(黃白色膿頭),破潰後排出膿液。
  2. 全身症狀:嚴重時伴隨發熱、寒戰、頭痛等全身性感染症狀。
  3. 特殊類型:
    • 紅絲疔:沿四肢出現紅絲蔓延(急性淋巴管炎);
    • 顔面疔:可能引發顱内感染(中醫稱“走黃”)。

三、病因與危險因素

  1. 直接誘因:皮膚損傷(如昆蟲叮咬、器械劃傷)、擠壓毛囊或皮脂腺;
  2. 内在因素:免疫力低下、糖尿病等基礎疾病;
  3. 生活習慣:高糖高脂飲食、衛生習慣差。

四、分類與高發部位

分類 高發部位 西醫對應病症
顔面疔 鼻周、口角、眉心等 顔面部疖、癰
手足疔 指端、甲溝、掌心 甲溝炎、化膿性指頭炎
紅絲疔 四肢(沿淋巴管) 急性淋巴管炎
疫疔/爛疔 足底、軀幹 皮膚炭疽、氣性壞疽

五、治療與注意事項

  1. 局部處理:
    • 未化膿時:外敷抗生素藥膏(如金黴素軟膏);
    • 已化膿:需由醫生切開引流,禁止自行擠壓。
  2. 全身治療:口服或靜脈注射抗生素(如青黴素類)。
  3. 中醫治療:清熱解毒方劑(五味消毒飲、黃連解毒湯)。

⚠️特别警示:顔面“危險三角區”(鼻根至口角區域)的疔瘡嚴禁擠壓,可能引發海綿窦血栓或腦膜炎。

六、預防措施

以上信息綜合自《搜狗百科》《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等權威來源,如需更完整内容可查看相關網頁原文。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