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 defence wound
resist; rebel; stand up; withstand
【化】 resistance
【醫】 antereisis; resistance
be distressed; be harmful to; get sick of sth.; injure; injury; wound
【醫】 injury
抵抗傷(Defense Wound/Defensive Injury)是法醫學與臨床醫學中的重要術語,指受害人在遭受攻擊時,本能地用手、臂等部位進行防衛或争奪兇器而造成的損傷。以下是基于專業文獻的漢英對照解釋:
中文定義
抵抗傷指受害人為抵禦攻擊、試圖自我保護或搶奪兇器時形成的機械性損傷,多見于上肢(前臂、手掌、手背)及頭部。典型表現為砍創、刺創、挫裂創或骨折,形态學上可反映加害方向與受害者動作(如抓握刀刃導緻的“切劃傷”)。
來源:中國法律出版社《法醫病理學》(第5版)
英文對應術語
分類 | 典型表現 | 法醫學價值 |
---|---|---|
主動抵抗傷 | 手掌抓握刀刃形成的深切割傷、指端離斷 | 證明受害者意識清醒,存在搏鬥行為 |
被動抵抗傷 | 前臂外側擋護時的砍創、皮下出血 | 推斷加害者攻擊方向及受害者體位 |
特殊類型 | 指甲内加害者DNA、衣物纖維抵抗性撕扯痕 | 關聯嫌疑人與犯罪現場 |
法醫學鑒定标準
中國《法醫臨床學檢驗規範》指出,抵抗傷需滿足:① 位于肢體屈側或易防衛部位;② 創口方向與防衛動作一緻;③ 排除自傷或意外形成(衛生部司法鑒定标準)。
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司法部《法醫臨床學技術規範》
國際研究共識
美國國立司法研究所(NIJ)報告證實,88%的兇殺案受害者上肢存在抵抗傷,且手掌損傷多指向刀具類兇器。英國皇家病理學家學院(RCPath)将抵抗傷列為“他殺案件關鍵生物學證據”。
抵抗傷是法醫學中的重要概念,指被害人在遭受攻擊時,因本能抵抗或與兇手搏鬥而形成的損傷。以下是詳細解釋:
抵抗傷主要表現為兩種形式:
并非所有他殺案件均有抵抗傷,但若存在,需結合其他證據綜合判斷案件性質。此外,損傷與抗損傷的相互作用在醫學中也有類似原理,如機體通過炎症反應等對抗損傷。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搜狗百科等權威來源的完整解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