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Duncan's folds
agree; be willing to; consent
family name; surname
【醫】 fold; plica
鄧肯氏襞(Duncan's fold),中文又稱“鄧肯皺襞”,英文術語為"plica of Duncan" 或"Duncan's fold",是一個解剖學專業名詞,特指位于胎盤母體面(與子宮壁接觸面)的一種特定結構。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定義與位置
鄧肯氏襞是胎盤娩出後,在其母體面(即底蛻膜面)可見的一個半月形或皺褶狀的邊緣隆起。它通常位于胎盤邊緣附近,是胎盤組織在該區域的一種特殊折疊形态 。
解剖學特征與形成
臨床意義(重要性)
命名來源
該結構以詹姆斯·馬修斯·鄧肯(James Matthews Duncan) 的名字命名。他是19世紀著名的蘇格蘭産科醫生(1826-1890),對産科學和胎盤研究有重要貢獻,首次詳細描述并命名了這一胎盤特征性結構。
總結來說,鄧肯氏襞是胎盤母體面上一個重要的解剖标志,表現為半月形的組織皺褶,其形成與胎盤剝離機制相關,臨床價值在于輔助判斷胎盤娩出的完整性,是産後胎盤檢查的關鍵觀察點之一。
參考來源:
鄧肯氏襞(Duncan's folds)是醫學解剖學術語,主要用于描述産後子宮周圍的一種腹膜結構。其具體含義和背景如下:
定義與結構
指位于子宮與腹膜之間的皺襞狀結構,通常與産後子宮的生理變化相關。這種褶皺可能在分娩後形成,與子宮複舊(産後子宮恢複至孕前狀态)過程中的組織調整有關。
命名來源
以發現或研究該結構的醫學專家“Duncan”命名,屬于醫學領域常見的以人名命名的解剖術語。
臨床意義
雖然具體功能未在搜索結果中詳細說明,但類似腹膜襞結構通常與器官固定、減少摩擦或分泌潤滑液等功能相關。在産後階段,可能與子宮位置穩定或恢複機制有關。
如需更深入的醫學解釋(如胚胎發育關聯、病理表現等),建議通過專業醫學數據庫或文獻進一步查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