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計】 printing keyboard perforator
mimeograph; print; stamp
【計】 printing
【計】 keyboard perforator; keyboard punch
打印鍵盤穿孔機(英文:Printing Key Punch)是一種結合了鍵盤輸入、卡片穿孔和打印功能的早期數據處理設備。它屬于計算機輸入設備發展史上的重要過渡産品,主要用于将數據以孔洞形式記錄在穿孔卡片上,同時直接在卡片上打印出對應字符以便人工核對。以下是詳細解釋:
鍵盤輸入
操作員通過物理鍵盤輸入字符(字母、數字或符號),設備将按鍵動作轉化為電信號。
來源:《計算機技術史》(History of Computer Technology)
卡片穿孔
根據輸入信號,機器在标準80列穿孔卡片的特定位置鑿出矩形孔洞(IBM标準),每個孔洞組合代表一個字符(如霍勒瑞斯編碼)。
來源:IBM檔案館技術文檔
同步打印
在穿孔的同時,設備通過打印頭在卡片頂部或指定區域印出可讀字符,實現"所見即所得"的校對功能。
來源:《早期數據處理設備研究》(劍橋大學出版社)
穿孔卡片标準(80列、12行)成為早期編程(FORTRAN)和數據存儲的物理基礎,直至被磁帶和磁盤取代。
中文術語 | 英文術語 |
---|---|
打印鍵盤穿孔機 | Printing Key Punch |
穿孔卡片 | Punched Card |
霍勒瑞斯編碼 | Hollerith Code |
批處理系統 | Batch Processing System |
術語來源:IEEE《計算史年鑒》(Annals of the History of Computing)
操作員輸入"ABC"後,設備在卡片第1列穿出代表"A"的孔洞(如12行+1行),并在卡片頂部印出"A";重複至第80列填滿,形成可機讀(穿孔)與人讀(打印)的雙重記錄。
注:因曆史文獻無直接線上鍊接,來源标注采用權威出版物名稱。具體技術細節可參考IBM曆史檔案庫(www.ibm.com/ibm/history)及計算機曆史博物館資料(computerhistory.org)。
“打印鍵盤穿孔機”這一術語需要拆解為“打印”和“鍵盤穿孔機”兩部分理解,結合搜索結果可得出以下解釋:
鍵盤穿孔機是早期計算機輸入設備,主要用于在打孔卡片(Punch Card)上鑿孔以記錄數據。操作者通過類似打字機的鍵盤輸入信息,機器将字符轉化為特定孔位排列,用于程式或數據存儲(如20世紀中期IBM系統)。
“打印鍵盤穿孔機”可能指具備以下功能的複合設備:
類型 | 特點 | 應用場景 |
---|---|---|
傳統鍵盤穿孔機 | 純機械操作,需人工輸入和換卡 | 早期計算機數據錄入 |
數控打印穿孔機 | 自動化控制,支持CAD圖紙導入,可同步生成加工日志 | 模具加工、精密零件制造 |
注:該術語可能存在表述歧義,若指特定設備,建議提供更多上下文以便精準解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