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cortex dictam
clear; free of charge; in vain; pure; white; whiteness
【化】 leuco-; leuko-
【醫】 albo-; leuco-; leuk-; leuko-
【化】 fresh hide; green hide
白鮮皮(Bái Xiān Pí) 是傳統中藥中的重要藥材,其漢英詞典釋義及專業解析如下:
英文名:
Cortex Dictamni(藥用部位标準名)
Densefruit Pittany Root-bark(直譯名)
Dictamnus dasycarpus Turcz.(植物拉丁學名,需斜體表示)
白鮮皮為芸香科(Rutaceae)植物白鮮(Dictamnus dasycarpus)的幹燥根皮,主産于中國東北、華北地區。其英文名強調藥用部位(根皮)及植物分類特征(密果)。
用于濕熱瘡毒、濕疹疥癬。對應西醫抗菌消炎作用,研究表明白鮮堿(Dictamnine)等生物堿可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治療風濕痹痛,關節紅腫。其活性成分梣酮(Fraxinellone)具有抗炎鎮痛效果(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2015)。
外敷可緩解皮膚瘙癢,機制與抑制組胺釋放相關(《中華皮膚科雜志》)。
成分(Component) | 作用(Action) |
---|---|
白鮮堿(Dictamnine) | 抗真菌、抗炎 |
梣酮(Fraxinellone) | 免疫調節、鎮痛 |
黃柏酮(Obacunone) | 抑制腫瘤細胞增殖 |
現代藥理學證實其提取物對銀屑病、慢性濕疹有顯著療效(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 2020)。
标準編號:一部,第88頁。規定白鮮皮水分≤13.0%,浸出物≥20.0% [來源:國家藥典委員會]。
植物分類學依據:Dictamnus dasycarpus Turcz. 形态特征及分布 [來源: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研究文獻:Antipruritic Mechanisms of Dictamni Cortex (PMC7326152) [來源:美國國家生物技術信息中心]。
《本草綱目》稱白鮮“氣寒善行,味苦性燥”,為“諸黃風痹要藥”。其命名源于根皮色白、氣味腥鮮(李時珍《本草綱目·草部》卷十三)。
白鮮皮的解釋需從兩個角度理解:
白鮮皮是芸香科植物白鮮(Dictamnus dasycarpus)或狹葉白鮮的幹燥根皮,主産于遼甯、河北等地。其性味苦寒,歸脾、胃、膀胱經,具有以下核心功效:
“白鮮皮”在漢語中偶作成語,形容皮膚白皙細膩,引申為品格純潔高尚。但此用法較少見,更多語境下指代中藥材。
白鮮皮主要作為中藥使用,其名稱在特定語境下有比喻含義。藥用時需遵醫囑,避免自行濫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