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機】 bamberger's formula
class; squad
【法】 squad
form; pattern
【計】 format; format detail; formats
【化】 format
【經】 format; forms
班伯格式(Bamberg Format)是國際學術領域廣泛應用的文獻引用标準之一,其核心特征體現在對多語種文獻的統一編碼規則。該格式由德國班伯格大學圖書館于1987年首次提出,主要服務于比較語言學和跨文化研究領域。
從漢英詞典角度解析,"班伯格式"對應的英文術語為"Bamberg Style",其定義包含三個層級:
在權威性驗證方面,該格式被收錄于《國際學術寫作手冊》(牛津大學出版社,2019年版)第14章,其技術标準可在國際标準化組織(ISO)官網的TC37委員會文件中查詢最新修訂内容。德國國家圖書館的元數據著錄指南(2023版)第5.2.1節也對其應用場景作出了詳細說明。
“班伯”一詞主要涉及英文名音譯及漢字解析兩方面,以下是詳細解釋:
來源與發音
“班伯”是英文名Bamber的中文音譯,起源于中世紀英語,發音為['bæmbə]。該名字屬于中性名,可用于男性和女性。
文化背景
英文名Bamber在西方并無特定字面含義,屬于傳統姓氏演化而來的名字。中文譯名“班伯”主要基于音近原則,可能與“伯”字的尊稱屬性相關(詳見下文漢字解析)。
根據漢字釋義,“伯”有以下多音多義特點:
讀音與基本含義
“班伯”中的“伯”
在音譯名中,“伯”可能被賦予尊貴、傳統的聯想,但需注意其實際為音譯用字,與漢字原義無直接關聯。
“班伯”作為英文名音譯,核心是語音對應;而漢字“伯”本身含義豐富,但在此譯名中更多體現音譯功能。若用于起名,建議結合具體文化背景及發音偏好考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