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滴度(titer,英式拼寫為titre)是免疫學和微生物學中用于量化溶液中特定物質濃度的專業術語。根據《中華醫學詞典》的定義,該指标通過連續稀釋法測定能使特定反應(如抗原抗體結合)發生的最高稀釋倍數。
在臨床應用中,滴度檢測具有三個核心功能:
該指标的數學表達式為: $$ T = frac{1}{D} $$ 其中T代表滴度,D表示産生可檢測反應的最大稀釋度。牛津大學實驗醫學系研究顯示,現代自動化設備可将檢測靈敏度提升至傳統方法的8-16倍。
滴度是用于表示物質濃度或效價的專業術語,常見于化學、免疫學、病毒學及醫學檢測領域。以下是其核心要點:
基本概念
滴度指溶液被稀釋後仍能檢測到目标物質的最大稀釋倍數倒數,即滴度 = 1/稀釋度。例如,若血清稀釋至1:64仍呈陽性,則滴度為64。
數學關系
滴度與稀釋度成反比,公式可表示為:
$$
text{滴度} = frac{1}{text{稀釋度}}
$$
因此,滴度越高,表明原始樣本中目标物質濃度越高。
免疫學檢測
用于量化抗體或抗原濃度,如梅毒檢測中通過稀釋血清測定心磷脂抗體滴度,高滴度(如1:32)提示感染活躍或病情較重。
病毒學研究
表示病毒顆粒濃度,如噬菌體滴度指每毫升培養液中的活性病毒數量(單位:pfu/mL)。
化學分析
在滴定實驗中,通過消耗标準溶液體積計算待測物濃度,屬于定量分析方法。
滴度需結合具體檢測方法和臨床背景解讀,不同試劑的參考範圍可能差異較大。例如,梅毒抗體滴度僅反映非特異性抗體水平,确診需結合特異性抗體檢測。
以上内容綜合了化學、醫學檢測及病毒學中的定義,如需進一步了解某領域細節,可參考權威醫學教材或專業檢測指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