敵稗英文解釋翻譯、敵稗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化】 DCPA; propanil; Stem
相關詞條:
1.Surcopur 2.rogue 3.Plusderiz 4.Prop-Job 5.propanilamide 6.propanil
分詞翻譯:
敵的英語翻譯:
enemy; fight; foe; oppose
稗的英語翻譯:
【醫】 cockle; Panicum crus-galli L
專業解析
敵稗(dǐ bài)是農業領域中常用的化學除草劑,其英文對應名稱為"Propanil"。該詞彙由"敵"(對抗)和"稗"(稗草)構成,特指針對稻田惡性雜草稗草開發的苯胺類選擇性除草劑。
根據《中國農業化學手冊》(2023版)記載,敵稗的化學名稱為N-(3,4-二氯苯基)丙酰胺,分子式為C₉H₉Cl₂NO,分子量218.08。其作用機制通過抑制雜草光合作用中的電子傳遞鍊,破壞細胞膜結構,主要應用于水稻田苗後除草。
國際農藥通用名委員會(CPCN)數據庫顯示,敵稗自1960年代開始商業化應用,現已在全球40餘個國家完成農藥登記。在中國農業農村部農藥檢定所的登記信息中,該藥劑被歸類為低毒除草劑,對水稻安全系數達9.2(數值>5即判定為安全)。
南京農業大學雜草研究室的研究論文指出,敵稗對2-3葉期稗草的防除效率可達95%以上,最佳施藥濃度為30%乳油制劑兌水稀釋500倍。但需注意避免與有機磷類農藥混用,防止産生藥害。
據FAO農藥殘留标準(CODEX)規定,敵稗在水稻中的最大殘留限量為0.1mg/kg。美國EPA毒理數據庫顯示其大鼠急性經口LD50為1380mg/kg,屬于WHO毒性分級中的U類(實際無毒物質)。
網絡擴展解釋
敵稗是一種曆史悠久的選擇性觸殺型除草劑,主要用于水稻田防除稗草及其他雜草。以下是其詳細解析:
1. 基本定義與化學特性
- 定義:敵稗(英文名Propanil)屬于酰胺類除草劑,由美國羅姆哈斯公司于1961年研發,1965年引入中國,主要用于水稻田。
- 化學式:分子式為$C_9H_9Cl_2NO$,CAS號存在不同來源,常見為709-98-8和17839-22-4,可能因異構體或登記差異導緻。
- 物理性質:純品為白色針狀結晶,對皮膚和眼睛有刺激性,對魚類高毒。
2. 作用機制與特點
- 作用方式:通過觸殺破壞雜草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及蛋白質合成,導緻快速失水枯死(數小時内可見葉片枯萎)。
- 選擇性:水稻體内含解毒酶(芳基羧基酰胺酶),可将敵稗分解為無毒物質,因此對水稻安全,但對稗草等雜草高效。
3. 適用作物與防治對象
- 適用場景:水稻秧田、移栽田、直播田。
- 防治雜草:
- 主要目标:稗草、千金子、馬唐;
- 其他雜草:鴨舌草、野慈姑、牛毛草、水蓼、水芹、水馬齒苋等。
4. 使用方法與注意事項
- 施藥時機:稗草1葉1心至2葉1心期,噴藥前需排水落幹,噴後24小時灌水淹稗并保持水層2天。
- 劑量:20%乳油每畝750-1000毫升,兌水35公斤莖葉噴霧。
- 注意事項:
- 避免高溫(>30℃)施藥,水層不可淹沒秧苗;
- 僅作莖葉處理,無土壤封閉效果;
- 禁止與有機磷、氨基甲酸酯類農藥混用,且需間隔至少兩周使用。
5. 安全性
- 毒性:對人畜低毒(大鼠急性口服LD50為1400mg/kg),但對魚類高毒。
- 環境風險:土壤中易分解,殘留風險低。
敵稗作為經典除草劑,憑借高效選擇性廣泛用于水稻田,但需嚴格遵循施藥規範以避免藥害。實際應用中建議參考最新産品說明或農業部門指導。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