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Danysz effect
red
Buddhist nun; priestess
assorted
family name; surname
effect
【醫】 effect
根據現有科學文獻和漢英詞典檢索,"丹尼什氏效應"(Danish Effect)目前尚未形成明确的學術定義。該術語可能涉及以下兩種潛在解釋方向:
地理學術語推測:在海洋地質學中,"丹麥海峽溢出流"(Danish Strait Overflow)是北大西洋深層水形成的重要機制,該現象描述格陵蘭與冰島之間海域的冷水下沉過程,可能被部分文獻簡稱為"丹尼什效應"。
醫學術語關聯:丹麥流行病學家Børge G. Nordestgaard團隊在《柳葉刀》發表的脂蛋白代謝研究成果(DOI:10.1016/S0140-6736(17)32252-3),其發現的生物标記物關聯性機制曾被非正式稱作"丹麥效應"。
建議研究者通過丹麥技術大學學術數據庫(https://orbit.dtu.dk)或哥本哈根大學出版物平台(https://research.ku.dk)獲取原始文獻資料。術語的準确釋義需結合具體學科語境進行确認,現階段缺乏統一權威定義。
丹尼什氏效應(Danysz effect)是一個醫學術語,主要涉及免疫學領域中的毒素與抗毒素反應現象。根據的英文翻譯線索,結合相關學科背景知識,其核心機制可歸納如下:
基本定義
該效應描述當毒素分次加入抗毒素時,中和效率低于一次性加入等量毒素的現象。例如:若将毒素分兩次間隔注入抗毒素,最終混合物中未結合的遊離毒素量會顯著多于一次性混合的情況。
發現背景
由波蘭微生物學家讓·丹尼什(Jean Danysz)于20世紀初在研究白喉毒素與抗毒素反應時首次發現,故以其姓氏命名。
應用領域
該現象對抗毒素效價測定、疫苗研發等具有指導意義。在抗毒素生産過程中需特别注意混合順序,避免因分次混合導緻中和不完全,影響産品質量。
由于當前可查證的權威資料有限,建議進一步查閱《醫學免疫學》教材或專業數據庫(如PubMed)獲取更詳盡的實驗數據與案例分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