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計】 thick Ethernet cable
careless; coarseness; grossly; thick; wide
【醫】 pachy-
aether; ether
【化】 aether; ether
meshwork; net; netting; network; toil; web
【計】 ALOHA network ALOHA
【化】 net
【醫】 mesh; net; network; rete; retia; reticulum; retinervus
cable
【計】 cable
【醫】 cable
【經】 cable
粗以太網電纜(Thick Ethernet Cable)是早期以太網通信中使用的物理傳輸介質,屬于IEEE 802.3标準下的10BASE5規範。其名稱源自直徑較粗的同軸電纜結構(約0.5英寸/12.7毫米),采用50歐姆阻抗設計,最大傳輸距離可達500米,傳輸速率為10 Mbps。
技術特性與規範
曆史應用與演變 該電纜在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廣泛應用于企業骨幹網絡,後逐漸被10BASE2(細纜)和雙絞線(10BASE-T)取代。其剛性結構雖保障了信號質量,但安裝複雜度高且維護成本較大(來源:TechTarget網絡術語庫)。
對比細纜以太網 與10BASE2細纜相比,粗纜在傳輸距離上具有4倍優勢,但彎曲半徑需保持≥25厘米,且單段設備接入節點數量更少(來源:國際電氣工程師協會技術報告)。
現代應用場景 目前主要存在于特定工業控制系統、船舶通信設備等對電磁幹擾敏感的遺留系統中(來源:Hirschmann工業網絡解決方案案例庫)。
粗以太網電纜(Thick Ethernet Cable)是以太網早期使用的一種傳輸介質,屬于同軸電纜類型,主要應用于10Base5标準網絡架構。以下是詳細解釋:
别稱與技術标準
它也被稱為"粗纜"或"粗同軸電纜",對應IEEE 802.3标準中的10Base5規範()。其中:
物理特性
直徑約9.5毫米(比細纜粗2倍以上),外層包裹橙色防護套,内部采用銅芯導體,具有更強的抗幹擾能力,但柔韌性較差。
傳輸性能
支持最長500米的單段傳輸距離,通過中繼器可擴展至2500米,每段最多支持100個設備連接。需配合AUI接口和穿刺分接頭(Vampire Tap)使用,安裝複雜度較高。
應用場景與現狀
主要用于1980-1990年代的局域網骨幹連接,後因雙絞線(如Cat5)的普及而逐漸淘汰。現代網絡中已被更輕便、廉價的UTP雙絞線取代()。
知識延伸
粗纜與細纜(10Base2)曾構成早期以太網的兩種同軸電纜标準,二者均采用總線拓撲結構。當前主流的RJ-45雙絞線(如Cat6)已實現萬兆傳輸,布線成本僅為粗纜的1/10左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