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英詞典

存在論英文解釋翻譯、存在論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ontology

分詞翻譯:

存在的英語翻譯:

exist; indwell; lie; occur; presence; existence
【法】 entity; existence

論的英語翻譯:

determine; discuss; in terms of; ism; statement; talk about; theory; view

專業解析

存在論(Ontology)的漢英詞典釋義與哲學解析

一、核心定義

在漢英詞典中,“存在論”對應英文術語“Ontology”(源自希臘語 ontos,意為“存在”,logos 意為“學說”),指哲學中研究“存在本身”(being as such) 的學科,探讨實體、屬性、關系等根本性範疇,追問“何物存在”及“存在如何可能”。其核心關注點包括:

二、漢英概念差異與融合

  1. 中文語境:
    • “存在”二字蘊含“存”(持續)與“在”(空間位置),強調動态性與時空關聯性;
    • 傳統中國哲學中的“有”“無”(如道家思想)與西方存在論形成對話,但現代術語體系受西方哲學影響顯著。
  2. 英文語境:
    • “Ontology”更側重邏輯範疇體系,分析存在的普遍屬性與分類結構;
    • 區别于“形而上學”(Metaphysics)中更廣泛的宇宙論問題,存在論聚焦“存在”的純粹理論。

三、權威學術觀點引用

  1. 經典定義:

    亞裡士多德在《形而上學》中提出存在論的核心任務是研究“作為存在的存在”(being qua being),即剝離具體屬性後探究存在的普遍原理 。

  2. 現代發展:
    • 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在《存在與時間》中批判傳統存在論,提出“此在”(Dasein) 作為理解存在的切入點,強調存在與時間性的關聯 ;
    • 奎因(W.V.O. Quine)則從分析哲學角度,将存在論問題轉化為“何物應被承諾存在” 的語言邏輯問題。

四、跨學科應用


權威參考文獻來源

  1. 斯坦福哲學百科全書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Ontology (學術定義與曆史脈絡)
  2. 海德格爾, 存在與時間 (1927), ISBN 978-0-631-19770-6 (現代存在論奠基著作)
  3. 《中國大百科全書·哲學卷》: “存在論”詞條(中西比較視角)

網絡擴展解釋

存在論(Ontology)是哲學的核心分支之一,主要研究“存在”的本質、屬性及存在方式。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與起源

  1. 核心問題
    存在論探讨“存在是什麼”以及“存在如何存在”。其研究對象既包括具體事物的存在,也涉及抽象概念(如時間、意識)的存在形式。

  2. 詞源與曆史

    • 術語“存在論”(Ontology)由17世紀德國學者郭克蘭紐提出,後經沃爾夫系統化。
    • 思想根源可追溯至古希臘哲學,巴門尼德提出“存在是唯一且不變的本原”,赫拉克利特則強調“存在是流動的過程”,形成兩條不同的存在論路徑。

二、與本體論的關系

存在論常與“本體論”混用,但二者有細微差異:

三、主要哲學家的觀點

  1. 海德格爾
    認為傳統存在論将存在“對象化”,主張通過“此在”(Dasein)揭示存在的意義,強調人類意識是理解存在的關鍵。

  2. 馬克思
    批判傳統存在論忽視實踐,提出“社會存在決定意識”,主張從人類勞動與社會關系中理解存在。

  3. 巴門尼德
    通過邏輯論證“存在是永恒、不可分割的一”,為存在論奠定邏輯分析基礎。

四、現代發展

存在論既是哲學史上最古老的議題,也是當代哲學争論的焦點。其核心在于追問存在的本質,并試圖通過不同路徑(邏輯分析、現象學、實踐哲學等)揭示存在的深層結構。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流派或哲學家的理論,可參考來源中的學術文獻。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