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 quencher
abrupt; sudden
destroy; drown; exterminate; extinguish; go out; put out
【醫】 slake
【醫】 agent
猝滅劑(英文:quenching agent)是化學與材料科學領域中用于終止或減緩特定反應過程的物質,其核心功能通過能量轉移、電子捕獲或自由基中和等機制實現。該術語在專業場景中存在以下三層釋義:
基礎定義
指能夠通過物理吸附或化學反應,快速終止光、熱或鍊式反應的物質。例如熒光分析中阻止熒光物質發光的溴化鉀,或金屬熱處理中改變冷卻速率的聚合物溶液(參考《GB/T 13966-2018 分析儀器術語》)。
跨學科應用
在生物化學領域特指終止酶反應的EDTA螯合劑(美國化學會ACS期刊),高分子工業中則指阻止自由基聚合的酚類化合物(劍橋大學材料學期刊)。核技術領域用于吸收輻射能量的硼化合物被列為特殊類别猝滅劑(國際原子能機構技術報告)。
功能分級
根據作用強度可分為完全猝滅劑(如疊氮鈉終止PCR反應)和部分猝滅劑(如抗壞血酸調節氧化反應速率),這種分級标準已被收錄于《英漢化學工程詞典》(第三版,化學工業出版社)。
猝滅劑是一種通過特定機制降低熒光體或高分子材料發光強度的物質,主要分為動态猝滅劑和靜态猝滅劑兩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猝滅劑通過三種途徑實現“失活”:
典型猝滅劑(如鎳有機絡合物AM-101、NBC)具有低揮發性、高熱穩定性及耐溶劑性,尤其適用于需要耐洗滌的纖維制品。
“猝滅”是規範譯法,對應英文“quenching”,常見于光化學及高分子領域。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化合物或應用案例,可參考相關學術文獻或行業标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