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secondary bronchi
次支氣管(secondary bronchus)是呼吸系統中支氣管分支的第二級結構,位于主支氣管(primary bronchus)遠端,進一步延伸為三級支氣管(細支氣管)。它主要承擔氣體傳輸功能,并參與肺部氣體交換的初步調節。
次支氣管由主支氣管在肺門處分叉形成,分别進入左右肺葉。人類右肺包含3支次支氣管(上葉、中葉、下葉支氣管),左肺包含2支(上葉、下葉支氣管)。其管壁結構包含軟骨環、平滑肌及纖毛上皮組織,能維持氣道穩定性并輔助清除異物。
作為氣體傳導通道,次支氣管将空氣從氣管輸送至肺實質區域。其黏膜層含有杯狀細胞和纖毛,通過黏液-纖毛運輸系統捕獲并排出吸入顆粒物。管壁平滑肌通過舒縮運動調節局部通氣量,在哮喘等疾病中可能發生病理性收縮。
次支氣管病變常見于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症和肺癌。支氣管鏡檢查時需通過次支氣管到達更遠端氣道。影像學檢查中,次支氣管的形态變化可作為肺炎、肺不張等疾病的診斷指标。
(注:因未獲取有效引用鍊接,來源标注采用标準解剖學教材及臨床醫學指南的通用描述方式)
支氣管是氣管的分支結構,根據分級可分為主支氣管和次支氣管。以下是對“次支氣管”的詳細解釋:
次支氣管是主支氣管的下一級分支,屬于支氣管樹的組成部分。主支氣管(左右兩支)從氣管分出後,進入肺門并逐級分支為更細的次支氣管,最終形成細支氣管和肺泡。次支氣管的管壁由黏膜、軟骨環和彈性組織構成,隨着分支變細,軟骨環逐漸減少,平滑肌比例增加。
“次支氣管”并非嚴格醫學分類術語,實際臨床中更多使用“葉支氣管”“段支氣管”等具體分級名稱。其具體分支層級可參考支氣管樹的23級分類(從氣管到肺泡)。
如需更專業的解剖學定義,建議查閱醫學教材或權威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