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次原子的漢英詞典釋義與物理概念解析
一、基礎定義
“次原子”(subatomic)指比原子更小的物質層次,描述原子内部或獨立存在的微觀粒子。《牛津物理學詞典》将其定義為:“構成原子或可在原子尺度下獨立存在的粒子,包括質子、中子、電子等”。該詞由“次”(sub-,意為“低于”)與“原子”(atom)構成,對應英文“subatomic particle”,強調粒子尺度小于原子(直徑約10⁻¹⁰米)。
二、核心粒子分類
基本粒子
複合粒子
三、研究意義與應用
次原子粒子研究是現代物理學的基石,其理論框架(标準模型)解釋了電磁力、弱力、強力的相互作用機制。粒子加速器(如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大型強子對撞機)通過碰撞實驗發現新粒子(如希格斯玻色子),深化了對質量起源、宇宙演化的理解。相關成果多次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例如2013年希格斯機制的證實。
參考文獻來源
“次原子”是物理學中用于描述比原子更微觀的物質層次的術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次原子粒子(又稱亞原子粒子)指比原子更小的粒子。原子由次原子粒子組成,例如電子、質子和中子,這些粒子共同構成原子的基本結構。
常見次原子粒子類型 主要包括:
研究領域 次原子粒子的研究屬于亞原子物理學範疇,涵蓋原子核物理、粒子物理等領域,主要探索微觀粒子的性質、相互作用及能量狀态。
更小層次結構 現代物理發現,質子、中子等并非最小單位,它們由誇克通過膠子結合形成。例如,質子由兩個上誇克和一個下誇克組成。
總結來看,“次原子”是原子層級以下的物質結構統稱,其研究推動了人類對物質本質的認知,如标準粒子模型的建立。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粒子特性,可參考物理學專業文獻或百科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