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ubdominant
在音樂理論中,"次屬音"(英文:Subdominant)指調式音階中的第四級音(IV級),是主音下方純五度的音級。該術語源于功能和聲體系,具有以下核心特征:
音級定位
在自然大調或小調音階中,次屬音位于主音(I級)與屬音(V級)之間,構成調性骨架的三大功能支柱之一(主功能→下屬功能→屬功能)。
和聲作用
作為下屬和弦(如C大調的F-A-C)的根音,次屬音具有向屬音推進的傾向性,常通過終止式(如IV-V-I)強化調性穩定感。其音響效果較主和弦更富張力,較屬和弦更顯柔和。
該概念源于18世紀歐洲功能和聲理論體系,由拉莫(Jean-Philippe Rameau)等學者确立,現代音樂理論教材普遍沿用此分類。詳細定義可參考權威音樂辭典:
因未檢索到可驗證的線上詞典資源,建議通過圖書館查閱上述紙質文獻獲取完整釋義。
“次屬音”是音樂理論中的術語,對應的英文翻譯為“subdominant”。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次屬音指音階中的第四級音(即下屬音),在自然大調中位于主音下方五度,是調式功能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C大調中的下屬音是F音。
2. 功能特性 • 在功能和聲中,次屬音具有向屬音推進的傾向性 • 常構成下屬和弦(IV級和弦),在終止式中起到連接主和弦與屬和弦的作用
3. 詞源解析 “次”在此處表示“次于主音”的從屬地位,“屬音”原指調式第五級音,因此“次屬音”可理解為“次于屬音的功能音級”。
注:該術語在中文音樂理論中使用頻率較低,更常見的表述是“下屬音”。如需進一步了解調式功能體系,建議參考專業音樂理論教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