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subculture
在漢英詞典中,"次代培養物"對應的英文術語為"subculture"或"passage culture",指将原代培養的細胞或微生物轉移到新鮮培養基中進行繼代培養的過程。該技術廣泛應用于生物醫學研究和工業生産領域,主要包含三個關鍵特征:
傳代特性:通過定期分瓶培養維持細胞活性,例如哺乳動物細胞通常每3-7天需傳代一次。該過程涉及胰酶消化和培養基更換等标準化操作。
代數标識:在學術論文中采用"P+數字"表示傳代次數,如P3代表第三代培養物。代次記錄對實驗可重複性至關重要。
應用範疇:涵蓋疫苗制備(如vero細胞狂犬疫苗生産)、藥物篩選模型構建等生物制藥環節。幹細胞研究領域需嚴格控制傳代次數以防止分化。
在質量控制方面,美國典型培養物保藏中心(ATCC)建議:①定期檢測支原體污染;②建立細胞凍存庫避免過度傳代;③使用代次追蹤系統。這些規範确保實驗數據的可靠性和産業生産的穩定性。
"次代培養物"是生物培養技術中的專業術語,具體含義如下:
基本定義
指将植物或微生物的初代培養物轉移到新培養基後形成的後續培養物。例如初代培養後的第二次、第三次轉移培養分别稱為第二代、第三代培養物。
與初代培養的區别
醫學領域的應用
在細胞培養中,原代細胞(首次分離培養)經過首次傳代後形成的細胞群體,也會被稱為次代培養物(subculture)。例如提到的原代細胞接種後第二次培養才屬于次代。
擴展說明:次代培養可能引發細胞特性變化,因此科研中會标注培養代數以确保實驗一緻性。該過程在植物組織培養和疫苗制備中尤為常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