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 bearer
belt; bring; strap; strip; take; wear
【計】 tape
【化】 band
【醫】 balteum; band; belt; chord; chorda; chordae; chordo-; cingule; cingulum
cord; desmo-; girdle; ribbon; strap; strip; taenia; taenia-; taeniae
tape; teni-; tenia; zona; zone
【經】 belt
believe; faith; fuse; letter; message; sign; true; trust; without plan
human; fellow; human being; individual; man; people; person; soul
【醫】 anthropo-; homme; man
"帶信人"在漢英詞典中的标準釋義為"message bearer; letter carrier",指代負責傳遞書面信息或口信的中間人。該詞最早見于清末民初的郵政體系,現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中描述信息傳遞者。以下從三個維度解析其語義内涵:
一、功能定位
作為信息傳遞的中介角色,帶信人需具備三個核心特征: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英譯擴展為"an entrusted communicator of confidential messages",強調其受托性質。
二、語境應用差異
三、語義演變
根據《牛津漢英大詞典》的曆時語義分析,該詞經曆了從職業稱謂到功能描述的轉變:
需注意與"郵差(postman)"的區分:前者強調委托關系,後者特指郵政系統雇員。在跨文化交際中,英語對應詞"messenger"更側重信息内容傳遞,而"courier"側重物品遞送。
“帶信人”中的“信人”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解釋:
這是最常見的解釋,指攜帶或傳遞信件的人。例如古代文獻中提到的“遣信人馳至長安”(《東觀漢記》),或是《搜神記》中提到的“信人”作為信使角色。現代用法中也可指代負責傳信的中間人。
在儒家經典和文學作品中,“信人”也指誠實守信之人。如《孟子》提到“善人也,信人也”,強調品德上的可信賴性。這類用法多出現在道德評價或人物描寫中。
部分文獻(如《西遊記》)将“信人”解釋為宗教信徒,如“街坊衆信人等,送燈來獻佛”,指信奉佛教的人。
以上信息綜合自古代典籍、詞典釋義及文學作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