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diphtheritic ulcer
diphtheria
【醫】 diphtheria; diphtheria sore-throat; diphtheritis; malignant sore-throat
morbus strangulatorius
abscess; canker; sore; ulcer; ulceration
【醫】 anabrosis; cancrum; canker; exelcosis; helco-; sore; ulcer; ulcera
ulceration; ulcus
白喉潰瘍(Diphtheritic Ulcer)是白喉(Diphtheria)病程中出現的特征性病理表現,指由白喉棒狀杆菌(Corynebacterium diphtheriae)感染引起的咽喉部灰白色僞膜覆蓋的壞死性病竈。該術語在醫學文獻中主要用于描述白喉急性期伴隨的局部組織損傷特征。
病理機制與臨床表現
白喉潰瘍的形成與細菌外毒素直接相關。白喉棒狀杆菌釋放的毒素會抑制宿主細胞蛋白質合成,導緻黏膜上皮細胞壞死,同時引發局部炎症反應,形成由纖維蛋白、炎性細胞和壞死組織構成的灰白色僞膜(來源:世界衛生組織)。潰瘍多發生于扁桃體、咽部或鼻腔,早期表現為紅腫,隨後僞膜附着,強行剝離易引發出血(來源:梅奧診所)。
鑒别診斷與并發症
需與鍊球菌性咽炎、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等疾病鑒别。嚴重病例中,毒素吸收可能引發心肌炎、神經麻痹等全身性并發症(來源: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19世紀末血清療法推廣前,白喉潰瘍導緻的呼吸道梗阻是兒童主要死因之一(來源:《默克診療手冊》)。
現代醫學幹預
當前治療方案包括:
疫苗接種(如DTaP疫苗)已被證實可有效預防疾病發生(來源:世界衛生組織)。
咽喉部“白喉潰瘍”通常指由白喉杆菌(Corynebacterium diphtheriae)感染引起的咽喉部灰白色假膜性病變,屬于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白喉杆菌通過飛沫傳播,感染後釋放外毒素,導緻局部黏膜壞死和纖維素滲出,形成特征性灰白色假膜。這種假膜與深層組織粘連緊密,強行剝離易引發出血。
需注意區分以下疾病:
接種“百白破三聯疫苗”是主要預防手段,我國将其納入計劃免疫程式,基礎免疫在3、4、5月齡各接種1劑。
若發現疑似症狀,請立即就醫。白喉屬于乙類傳染病,需按《傳染病防治法》報告和處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