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喉杆菌(Corynebacterium diphtheriae)是一種引起白喉(Diphtheria)的病原微生物,以下是其漢英詞典角度的詳細解釋:
中文名稱:白喉杆菌
英文名稱:Corynebacterium diphtheriae
分類:革蘭氏陽性杆菌,屬棒狀杆菌屬(Corynebacterium)。
形态特征:
菌體細長微彎,一端或兩端膨大呈棒狀,常呈V形或栅欄狀排列。無鞭毛、芽孢和莢膜,需氧或兼性厭氧生長。
毒素産生:
攜帶β-噬菌體的溶原性菌株可分泌白喉毒素(Diphtheria toxin)。該毒素通過抑制宿主細胞蛋白質合成,導緻組織壞死和炎症反應。
疾病表現:
主要侵犯上呼吸道,形成灰白色假膜覆蓋咽喉部,引發呼吸困難。毒素可擴散至心髒、神經系統等,導緻心肌炎或神經麻痹。
傳播途徑:
通過呼吸道飛沫或接觸感染者分泌物傳播,潛伏期2-5天。
預防措施:
接種白喉類毒素疫苗(如DTaP疫苗)是核心防控手段。世界衛生組織(WHO)推薦兒童基礎免疫和成人加強接種。
權威參考文獻來源:
白喉杆菌(學名:Corynebacterium diphtheriae)是一種革蘭氏陽性細菌,屬于棒狀杆菌屬,是引起白喉的主要病原體。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其特性及緻病機制:
形态特征
菌體細長稍彎,呈棒狀,排列不規則(如L、V、X形),無莢膜、鞭毛和芽孢。革蘭氏染色陽性,美蘭染色可見異染顆粒(磷酸鹽和核糖核酸組成),這是其重要鑒别特征。
培養特性
需氧或兼性厭氧,在含血液或血清的培養基上生長良好。亞碲酸鉀培養基上菌落呈黑色,可分為重型、中間型和輕型三型,具有流行病學意義。
外毒素作用
白喉杆菌通過分泌外毒素緻病,該毒素可抑制宿主細胞蛋白質合成,導緻組織壞死和炎症反應。毒素進入血液後可能引發心肌炎、神經麻痹等嚴重并發症。
假膜形成
在呼吸道黏膜繁殖時,壞死組織與滲出的纖維素、細菌等形成灰白色假膜,可能阻塞氣道導緻窒息。
白喉杆菌的緻病性主要依賴外毒素,其引發的白喉曾是兒童高緻死率傳染病。通過疫苗接種和及時治療,全球發病率已顯著下降。若出現疑似症狀,需立即就醫并隔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