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pujos blancos
clear; free of charge; in vain; pure; white; whiteness
【化】 leuco-; leuko-
【醫】 albo-; leuco-; leuk-; leuko-
白痢(bái lì)是中醫及現代醫學中常見的消化道疾病術語,主要特征為糞便中混有白色膿液或黏液。根據《中醫大辭典》,白痢在傳統醫學中多指因寒濕或濕熱侵襲腸道導緻的痢疾,常伴隨腹痛、裡急後重等症狀。現代醫學則将其對應為細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由志賀氏菌(Shigella)感染引起,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數據顯示該病在衛生條件較差的地區發病率較高。
臨床特征:
治療原則:
抗菌治療首選氟喹諾酮類(如環丙沙星),補液療法糾正電解質失衡。中醫則采用白頭翁湯等清熱燥濕方劑(《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20版)。
白痢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醫學術語,其解釋需結合中醫和現代醫學視角:
中醫概念
指大便中含白色黏液或膿液、無血液的痢疾,古稱“白滞痢”。根據《太平聖惠方》,白痢因寒濕凝滞、脾陽受損導緻,表現為凍膠狀或鼻涕樣便,伴隨腹痛、手腳冰冷等症狀。部分濕熱型患者也可能出現白色膿便,但伴隨小便赤澀等熱象。
現代醫學解釋
白痢多指由痢疾杆菌等病原體引起的腸道傳染病,常見于夏秋季,與飲食不潔、免疫力低下相關。幼畜(如禽類)也可能感染白痢杆菌引發急性腹瀉。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權威醫學百科(如、3、8)或咨詢專業醫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