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trigooa pensile
cerebra; cerebrum
【計】 giant brain
【醫】 cerebrum
【醫】 postcommissure
大腦後連合(Posterior commissure)是中腦與間腦交界處的白質纖維束結構,位于上丘(superior colliculus)上方、松果體(pineal gland)基部前方。該結構連接兩側頂蓋前區及中腦被蓋部,參與瞳孔對光反射通路和眼球垂直運動的調控。其纖維成分包含來自頂蓋前區核團、Cajal間質核及部分視覺通路的神經投射。
根據《格氏解剖學》(Gray's Anatomy)第42版描述,大腦後連合在胚胎發育過程中與松果體形成密切相關,其位置可作為神經影像學中界定中腦與間腦的重要解剖标志。臨床神經學研究表明,該結構損傷可能導緻瞳孔對光反射異常或垂直凝視麻痹。在比較解剖學中,大腦後連合的演化與脊椎動物視覺-運動整合功能的複雜化存在相關性。
來源參考:
Standring, S. (2020). Gray's Anatomy: The Anatomical Basis of Clinical Practice. Elsevier.
Blumenfeld, H. (2021). Neuroanatomy through Clinical Cas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utler, A.B. & Hodos, W. (2005). Comparative Vertebrate Neuroanatomy: Evolution and Adaptation. Wiley-Liss.
大腦後連合是神經解剖學中的一個結構,屬于大腦連合纖維的一部分,具體解釋如下:
大腦後連合(Posterior Commissure)是連接大腦左右半球的神經纖維束,位于中腦頂蓋區域,靠近松果體和上丘。它屬于大腦連合系統,主要功能包括調節瞳孔對光反射、協調眼球運動等。
與前連合的區别
前連合位于大腦前部,連接兩側颞葉和嗅球;而後連合位于中腦,功能更偏向于視覺相關反射。
與“聯合區”的差異
提到的“聯合區”是大腦皮層功能分區概念,指整合多通道感覺信息的區域(如頂葉、額葉),而“後連合”是解剖結構術語,屬于白質纖維束。
後連合損傷可能導緻瞳孔對光反射異常或垂直眼球運動障礙。需注意的是,提到的“後循環”屬于血管供血系統概念,與後連合無直接關聯,但若後循環缺血累及中腦區域,可能間接影響後連合功能。
“連合”在神經學中特指連接兩側腦區的纖維束(如胼胝體、前後連合),而“聯合”多指功能協同。用戶若需進一步了解解剖細節,建議參考神經解剖學圖譜或權威教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