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ctivator; catalyzer
在漢英詞典視角下,“觸媒劑”是一個具有特定化學含義的專業術語,其核心釋義如下:
觸媒劑(chùméijì)
指在化學反應中能改變化學反應速率,而自身不參與反應且反應前後質量和化學性質保持不變的物質。其标準英文對應詞為catalyst。
例:鉑可作為氫化反應的觸媒劑 → Platinum acts as a catalyst for hydrogenation reactions.
該詞源自日語“觸媒”(shokubai),由“觸”(接觸)和“媒”(媒介)構成,直譯為“通過接觸起媒介作用的物質”。20世紀初隨化學文獻引入中文,現與“催化劑”為同義詞,但“觸媒劑”在工業催化領域更常見(來源:中國科學院《化學名詞》)。
觸媒劑通過降低反應活化能加速反應,反應後理論上可循環使用,如合成氨工業中的鐵觸媒劑(來源:IUPAC《催化術語指南》)。
特定觸媒劑僅加速特定反應,如酶作為生物觸媒劑僅催化特定生化反應(來源:Oxford Dictionary of Chemistry)。
與催化劑(catalyst)完全同義,但需區别于:
注:根據催化反應類型,觸媒劑可進一步分為均相觸媒劑(如硫酸催化酯化)和多相觸媒劑(如鎳粉催化加氫),其作用機制遵循阿倫尼烏斯方程:
$$ k = A e^{-E_a / RT} $$ 其中 $k$ 為反應速率常數,$E_a$ 為觸媒劑降低後的活化能。
觸媒劑是“催化劑”的舊稱,指能改變化學反應速率而自身不參與反應的物質。以下是詳細解釋:
化學作用
觸媒劑通過提供反應路徑降低活化能,加速或減緩反應速率,但反應前後其質量與化學性質不變。例如,光觸媒劑(如納米二氧化钛)在光照下激活,将水或氧氣轉化為強氧化基團,降解甲醛等污染物。
術語演變
“觸媒”一詞源于日語,現多稱“催化劑”。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定義催化劑為不改變反應自由焓但影響速率的物質。
在非化學語境中,“觸媒”可比喻促進事物變化的媒介,如文化傳播中的技術革新。
提示:光觸媒劑是觸媒劑的常見類型,但具體應用需結合場景。如需完整技術細節,可參考環境科學或化學工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