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fossae hypophyseos; pituitary fossae
垂體窩(Hypophysial Fossa)是顱底蝶骨體上的一個凹陷結構,其英文名稱直接體現了解剖學命名規則。該結構位于顱中窩正中央的蝶鞍内,呈馬鞍形,前界為鞍結節,後界為鞍背。作為人體重要的骨性結構,垂體窩主要容納腦垂體(垂體腺),這個豌豆大小的内分泌腺體通過垂體柄與下丘腦相連,共同構成神經内分泌系統的調控中樞。
從解剖學特征來看,垂體窩的骨壁厚度存在顯著個體差異,前壁平均厚度約0.7mm,底壁約0.3mm,這種薄壁結構解釋了該區域在顱腦外傷中易發生骨折的臨床特征。影像學研究顯示,成年人的垂體窩矢狀徑約10.5mm,深度約8.0mm,這些數據對垂體瘤的影像診斷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該結構的臨床重要性體現在多個方面:首先,垂體窩形态異常可能提示垂體腺瘤等占位性病變;其次,經鼻蝶窦入路垂體手術需要精确掌握垂體窩的立體解剖關系;再者,空蝶鞍綜合征的診斷也與垂體窩的影像學表現密切相關。英國神經外科協會建議,在進行鞍區手術前必須通過CT三維重建精确評估垂體窩的解剖參數。
權威醫學參考資料顯示,垂體窩的胚胎發育始于妊娠第4周,由顱咽管的殘餘部分演化而來。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的解剖學術語數據庫(FMA)将其歸類為骨性凹陷結構,分類代碼TA A02.1.05.006。在系統解剖學教材中,如《格氏解剖學》第42版第425頁對此結構有詳細圖示說明。
垂體窩是人體顱腦中的一個重要解剖結構,具體解釋如下:
垂體窩是位于顱中窩蝶骨體中央的凹陷結構,形似馬鞍(蝶鞍),專門容納腦垂體。其頂部由硬腦膜形成的鞍膈覆蓋,底部為鞍底,與蝶窦相鄰。
垂體窩内的腦垂體是人體重要的内分泌腺,負責分泌生長激素、促甲狀腺激素等,調節生長發育、代謝、生殖等功能。
蝶鞍前後徑約8-16毫米(平均11.5毫米),垂體窩深度變化可能提示病理狀态。
總結來看,垂體窩作為垂體的“容器”,其解剖位置和結構對維持内分泌功能至關重要,病變時需結合影像學及臨床表現綜合評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