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處”作為漢語詞彙在漢英詞典中具有雙重語義維度,其核心含義需從詞源學與語用學角度解析:
一、文獻溯源概念
指文本或典故的原始來源,對應英文“source”或“origin”。例如《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定義為“詩文引用的典故或語句的原始文獻”,如《論語·陽貨》中“詩可以興”的出處可追溯至先秦儒家典籍。牛津大學出版社《漢英大詞典》譯為“literary source”,強調學術寫作中标注引文來源的規範要求。
二、仕隱抉擇意涵
源自古代士大夫的人生哲學,對應英文“to take office or withdraw from public life”。該用法可追溯至《周易·系辭上》中“君子之道,或出或處”,《劍橋中國文學史》将其解讀為士人階層在入世參政與出世隱居之間的價值選擇。此類語義層次常見于曆史人物傳記分析,如《晉書·謝安傳》記載的“東山再起”典故。
雙重語義在現代語用中呈現融合趨勢,如學術論文既要求标注理論出處(source attribution),也隱含着研究者對學術道路的選擇(career path selection)。這種跨文化語義對應關系在《跨文化交際學》專著中通過概念隱喻理論得到系統闡釋。
“詞”是漢語中一個多義概念,其核心含義和“出處”相關解釋如下:
“出處”在“詞”的語境中主要有兩層含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詞彙的出處,建議查閱《說文解字》或《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