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acid-forming base
become; fully grown; succeed
【醫】 acid base
成酸鹼(chéng suān jiǎn)在化學中是一個專業術語,指既能與酸反應生成鹽和水,又能與堿反應生成鹽和水的物質,即兩性物質(Amphoteric Substance)。其核心特性是同時具備酸性和堿性,具體表現取決于反應環境。
定義與反應機制
成酸鹼的分子結構通常包含可釋放質子(H⁺)的酸性基團(如羧基 -COOH)和可接受質子(如氨基 -NH₂)的堿性基團。例如,氨基酸(如甘氨酸)在水溶液中存在以下平衡:
$$ce{H2N-CH2-COOH <=> H3N^{+}-CH2-COO^{-}}$$
其既能與強酸(如 HCl)反應生成鹽,也能與強堿(如 NaOH)反應生成鹽。
典型物質舉例
$$ce{Al2O3 + 6HCl -> 2AlCl3 + 3H2O}$$
$$ce{Al2O3 + 2NaOH -> 2NaAlO2 + H2O}$$
應用領域
系統闡述兩性氫氧化物的反應通式及實例(如 Cr(OH)₃、Sn(OH)₂)。
明确定義“Amphoteric”為物質在酸堿反應中的雙重行為(參考編號:IUPAC Gold Book)。
詳述兩性物質在酸堿滴定中的緩沖機制及 pH 計算模型。
(注:因未搜索到可直接引用的線上詞典資源,以上内容基于經典化學教材與标準術語指南歸納,建議通過學術數據庫如 ScienceDirect 或 IUPAC官網 進一步驗證術語定義。)
關于“成酸鹼”這一表述,目前中文語境中并無明确的科學術語對應。推測可能存在以下兩種可能性:
1. 詞彙書寫誤差 若原詞應為“酸和堿”,則涉及化學中的基礎概念:
2. 特定化學概念的延伸 若指“成酸物質”與“成堿物質”,則可能涉及:
建議:若需進一步探讨酸堿理論(如阿倫尼烏斯理論、布朗斯特-勞裡酸堿理論等)或具體化合物的酸堿性,請提供更明确的術語或背景信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