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 ultralinear amplifier
exceed; go beyond; overtake
【計】 hyperactive
【醫】 per-; ultra-
clue; line; string; stringy; thread; tie; verge; wire
【醫】 line; line Of occlusion; linea; lineae; lineae poplitea; mito-; nemato-
soleal line; strand; thread
【經】 line
amplifier; magnifier
【計】 amplifier; expandor; recording amplifier
【化】 amplifier
【醫】 amplifier
超線性放大器(Ultralinear Amplifier)是一種特殊設計的電子管功率放大器電路結構,旨在結合三極管和五極管/束射四極管工作模式的優點,在輸出功率、效率和失真度之間取得優化平衡。其核心特征在于輸出變壓器的初級繞組設有抽頭,并将該抽頭連接到功率管的簾栅極(screen grid),從而引入部分屏極(plate)反饋。
結構設計
超線性放大器采用多極管(如五極管或束射四極管)作為功率放大管。與傳統五極管接法不同,其輸出變壓器初級繞組并非全部接入屏極回路,而是設置一個中間抽頭(通常位于初級繞組的20%-50%處),并将此抽頭連接至功率管的簾栅極。這一設計使簾栅極電壓隨屏極信號電壓部分變化,形成屏極至簾栅極的局部負反饋。
工作模式
通過簾栅極的反饋調節,功率管的工作狀态介于三極管(低失真但效率低)和五極管(高效率但失真較高)之間。具體表現為:
漢英術語對照
中文術語 | 英文術語 |
---|---|
超線性放大器 | Ultralinear Amplifier |
簾栅極 | Screen Grid |
屏極 | Plate (Anode) |
輸出變壓器抽頭 | Output Transformer Tap |
局部負反饋 | Local Negative Feedback |
英國Quad II(1953年)首次商業化應用超線性技術,其後續機型至今被奉為高保真音響典範。美國品牌Dynaco的ST-70等機型亦采用此設計,成為電子管功放的裡程碑産品。
Hafler, D. & Keroes, H. I. (1951). "An Ultra-Linear Amplifier". Audio Engineering (現為JAES期刊).
(首次提出超線性理論,分析電路數學模型)
Langford-Smith, F. (1957). Radiotron Designer's Handbook (4th ed.). RCA.
(第15章詳述超線性設計公式與負載線繪制方法)
Jones, M. (2012). Valve Amplifiers (4th ed.). Newnes.
(第5章對比超線性與三極/五極管接法的實測數據)
IEEE Standard Dictionary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Terms (ANSI/IEEE Std 100).
(明确定義"ultralinear operation"為電子管特殊工作模式)
注:因文獻版權限制,具體鍊接需通過學術數據庫(如IEEE Xplore、ScienceDirect)檢索标題獲取。原始專利US 2678384 (1954) 可于美國專利商标局官網查詢全文。
超線性放大器是一種在保持信號線性放大的基礎上,通過特定技術進一步減少非線性失真的放大器類型。以下是綜合解釋:
定義與核心目标 超線性放大器屬于線性放大器的增強形式,其核心目标是抑制放大過程中的諧波失真和互調失真。通過電路設計或補償技術,使輸出信號與輸入信號的線性關系更接近理想狀态。
實現技術
與普通線性放大器的區别 普通線性放大器通過保持固定比例放大實現低失真(如音頻放大器),而超線性放大器專門針對高頻/大功率場景(如射頻功放),通過主動補償技術達到更高線性度。
典型應用 主要用于通信基站、雷達系統和衛星信號處理等對信號保真度要求極高的領域,可減少相鄰信道幹擾。
注:關于“回退功率”的描述存在理論争議(實際應用中效率與線性度需折中),建議結合工程實踐參考更權威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