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外差接收英文解釋翻譯、超外差接收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電】 superheterodyne reception
分詞翻譯:
超的英語翻譯:
exceed; go beyond; overtake
【計】 hyperactive
【醫】 per-; ultra-
外差接收的英語翻譯:
【電】 heterodyne reception
專業解析
超外差接收(Superheterodyne Reception)是無線電通信領域的核心接收技術,其核心原理是通過頻率轉換實現信號的高效處理與放大。該技術由美國工程師Edwin Armstrong于1918年發明,至今仍是主流接收機設計的基礎架構。
其工作流程包含三個關鍵環節:
-
混頻與頻率轉換:将輸入射頻信號與本振(Local Oscillator)産生的穩定高頻信號通過非線性器件(如二極管或晶體管)進行混頻,生成固定中頻(IF)。典型公式可表示為:
$$
f{IF} = |f{RF} - f{LO}|
$$
其中$f{RF}$為射頻信號頻率,$f_{LO}$為本振頻率(參考《電子通信系統基礎》第5章)
-
中頻放大:固定頻率的中頻信號通過多級調諧放大器進行穩定放大,此設計可顯著提升接收機的靈敏度和選擇性(據IEEE通信期刊1999年研究報告)
-
檢波與解調:放大後的中頻信號經檢波器還原為基帶信號,具體解調方式取決于調制類型(如AM包絡檢波或FM鑒頻器)
技術優勢體現在:
- 鏡像頻率抑制能力(通過RF預選濾波器實現)
- 穩定的增益分配(85%以上的現代接收機采用此架構)
- 適應寬頻段接收需求(短波通信到微波雷達均可應用)
典型應用場景包括:
- AM/FM廣播接收機(美國ARRL無線電手冊第23版)
- 衛星通信下變頻模塊
- 軍用雷達信號處理系統(參考MIT Lincoln實驗室技術文檔)
網絡擴展解釋
超外差接收是一種無線電信號處理技術,其核心是通過混頻将高頻信號轉換為固定中頻,以提高信號處理的穩定性和靈敏度。以下為詳細解釋:
1.定義與基本原理
- 定義:超外差接收通過本地振蕩器(LO)産生高頻信號,與接收信號混頻生成固定中頻(IF),再進行放大和解調。名稱中的“超”指中頻高于音頻範圍(如465kHz或10.7MHz)。
- 數學關系:中頻頻率為本地振蕩頻率($f_1$)與接收信號頻率($f_c$)之差:
$$
f_i = f_1 - f_c
$$
例如,調幅收音機中頻為465kHz,調頻為10.7MHz。
2.工作流程
- 混頻:接收的高頻信號與本地振蕩器産生的信號混合,生成中頻信號。
- 中頻放大:中頻信號經固定頻率的放大器處理,提升信號強度。
- 解調與輸出:放大後的中頻信號通過檢波器解調,最終輸出音頻或基帶信號。
3.核心優勢
- 靈敏度高:固定中頻放大器優化設計,增益穩定,適合弱信號接收。
- 選擇性好:濾波器針對固定中頻設計,有效抑制鄰頻幹擾。
- 適應寬頻段:通過調整本地振蕩頻率,同一中頻電路可處理不同頻段信號。
4.挑戰與缺點
- 鏡像幹擾:若存在頻率為$f_c + 2f_i$的信號,混頻後同樣生成中頻,需通過預選濾波器抑制。
- 電路複雜度:需本地振蕩器、混頻器等多級模塊,成本較高。
5.應用與曆史
- 典型場景:廣播收音機、通信接收機、頻譜分析儀等。
- 曆史背景:1918年由E.H.阿姆斯特朗提出,1919年首次應用于接收機,大幅提升遠程通信性能。
如需進一步了解鏡像頻率抑制技術或具體電路設計,可參考來源。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