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計】 propagation loss
promulgate; propagate; diffuse; disperse; disseminate; monger; radiate; spread
transmit
【醫】 phoro-; propagate; propagation; transmission
【經】 circulation
loss; spoilage; ullage; waste; wear down
【計】 dissipative
【化】 loss
【經】 loss in weight; waer and tear
傳播損耗(Propagation Loss)是無線通信領域的基礎概念,指電磁波在傳輸過程中因介質吸收、散射或幾何擴散導緻的能量衰減現象。其核心特征表現為信號強度隨傳輸距離的增加呈指數級下降,常用分貝(dB)作為量化單位。
數學模型與物理機制
自由空間傳播損耗的經典公式由Friis定律定義:
$$
Lp = 32.45 + 20log{10}(f) + 20log_{10}(d)
$$
其中$f$為頻率(MHz),$d$為傳輸距離(km)。該模型揭示了損耗與頻率平方、傳輸距離平方的正比關系。實際環境中,建築反射、植被吸收等非視距效應會進一步加劇損耗,ITU-R P.1411建議書對此類場景建模提供了标準化方法。
關鍵影響因素
工程實踐中,運營商常采用3D射線追蹤算法預測特定場景的傳播損耗分布,該技術已被納入3GPP 38.901信道模型标準文檔。
傳播損耗是電磁波或信號在傳輸過程中因環境、介質及距離等因素導緻的功率衰減現象。以下是其核心要點:
傳播損耗指信號從發射端到接收端的路徑中,因能量擴散、介質吸收、障礙物遮擋等因素引起的功率下降。例如,自由空間中電磁波隨距離擴散導緻的損耗屬于基礎類型,而實際環境中還可能疊加多徑效應、大氣吸收等損耗。
自由空間是理想的無障礙傳播環境,其損耗公式為: $$ L{text{fs}} = 32.44 + 20log{10}d(text{km}) + 20log{10}f(text{MHz}) $$ 或(頻率單位為GHz時): $$ L{text{fs}} = 92.44 + 20log{10}d(text{km}) + 20log{10}f(text{GHz}) $$ 其中,(d)為傳輸距離,(f)為頻率。公式表明,損耗隨距離和頻率的增大而增加。
在無線通信系統設計中,需通過模型(如Okumura-Hata模型)預測傳播損耗,優化基站布局和信號強度。
如需更詳細的模型參數或具體場景分析,可參考通信工程教材或專業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