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australis Boophilus
Australia
【醫】 cattle tick
澳洲牛蜱(英文:Australian cattle tick,學名:Rhipicephalus australis)是澳大利亞特有的一種寄生性節肢動物,主要寄生在牛、馬、羊等家畜體表,可傳播多種病原體。其詳細釋義如下:
分類與學名
澳洲牛蜱屬于硬蜱科(Ixodidae),原學名為Boophilus microplus,後經分類修訂歸入Rhipicephalus屬。該物種在澳大利亞畜牧業中被列為重點防控對象。
形态特征
成蟲體長約3-5毫米,飽血後雌性個體可膨脹至10毫米。體表呈紅褐色,背甲具放射狀溝紋,足部末端有發達爪墊,適應于緊密附着宿主皮膚。
生命周期與危害
澳洲牛蜱完成一代需3-4周,雌蟲産卵量高達2000-4000枚。其叮咬可導緻宿主貧血、皮膚炎症,并傳播巴貝斯蟲(Babesia)和泰勒蟲(Theileria)等血液寄生蟲,引發牛蜱熱(tick fever),造成畜牧業經濟損失。
防治措施
澳大利亞采用綜合管理策略,包括化學藥劑(如拟除蟲菊酯)、疫苗免疫(如TickGARD疫苗)及牧場輪換制度。2023年更新的防治指南強調抗藥性監測的重要性。
“澳洲牛蜱”是牛蜱(又稱牛壁虱)在澳大利亞地區的特定種類或俗稱,屬于蜱螨類節肢動物,主要寄生在牛等哺乳動物體表吸血為生。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根據詞典釋義,澳洲牛蜱的英文為“Australian cattle tick”,是蜱總科中的一種寄生蟲。與其他牛蜱類似,它通過吸血獲取營養,并可能傳播疾病。
生物學特征
危害與影響
地域特性
作為澳大利亞地區的常見寄生蟲,其生态適應性與當地氣候、宿主種類密切相關,可能攜帶特定地域性病原體,需結合當地防治措施。
如需進一步了解澳洲牛蜱的詳細分類或防治方法,建議查閱專業動物學資料或澳大利亞農業部門指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