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apical odontoid ligament; llgamenta apicis dentis
齒突尖韌帶(Apical Ligament of the Dens)是人體頸椎區域的重要穩定結構,位于樞椎(C2)齒狀突頂端與枕骨大孔前緣之間。該韌帶由緻密的纖維結締組織構成,與翼狀韌帶、十字韌帶共同組成寰樞關節複合體的穩定系統,主要功能為限制齒狀突過度前屈及旋轉運動。
在解剖學命名中,"Apical"源于拉丁語"apex",意為"尖端",描述其附着于齒狀突頂端的特性。該韌帶在胚胎發育早期由脊索退化殘留形成,成年後可能存在部分纖維退化,但其生物力學作用仍被現代脊柱外科研究重視。臨床實踐中,齒突尖韌帶損傷可能影響寰樞關節穩定性,與創傷性頸髓損傷、類風濕性關節炎繼發病變相關。
權威解剖參考資料建議,該韌帶長度約7-10mm,直徑約1-2mm,在醫學影像學檢查中可通過高分辨率MRI清晰辨識。其英文術語"Axial Ligament"為曆史性誤稱,現行國際解剖學命名委員會(FCAT)已統一采用"Apical Ligament of the Dens"作為标準術語。
齒突尖韌帶是人體頸椎區域的重要韌帶結構,其詳細解釋如下:
位置與連接
齒突尖韌帶位于樞椎齒狀突的尖端,向上延伸至枕骨大孔前緣正中位置。它處于兩側翼狀韌帶之間,并與寰枕前膜、寰椎十字韌帶等結構愈合。
形态特征
該韌帶呈細小的索狀,根部較扁,末端附着于齒狀突尖部。
穩定性作用
與翼狀韌帶、寰椎橫韌帶協同維持寰樞關節和寰枕關節的穩定性,尤其在頭部旋轉和屈伸運動中起關鍵作用。
運動調節
損傷機制
當頭部遭受劇烈前屈、後仰或旋轉暴力時,齒突尖韌帶可能因過度牽拉導緻撕脫性骨折(如Ⅰ型齒突骨折)。
發育異常影響
若齒突尖韌帶或周圍結構(如寰椎橫韌帶)發育不良,可能引發寰樞關節不穩定,增加脊髓壓迫風險。
中國人齒狀突高度平均為14.0±1.0毫米,其形态特征與韌帶附着點的匹配性直接影響功能穩定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韌帶損傷的治療或解剖細節,可參考相關醫學文獻或臨床指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