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計】 TCC; transmissioncontrol character
transmission; transmit
【計】 transfers; transmission; transput; X; XFER
【計】 ASCII control character ASCII; control character
傳輸控制字符(Transmission Control Characters)是數據通信中用于控制數據傳輸過程的特殊字符,屬于ASCII字符集(美國信息交換标準代碼)中的非打印字符。它們不攜帶實際數據内容,而是用于協調通信設備間的數據傳輸流程、錯誤校驗及協議管理。以下是詳細解釋:
傳輸控制字符位于ASCII碼表的控制字符區(0-31及127),通過特定二進制序列(如0x00-0x1F)表示。主要功能包括:
以下為常見傳輸控制字符及其作用(中英對照):
字符 | 英文全稱 | ASCII值 | 功能描述 |
---|---|---|---|
SOH | Start of Heading | 0x01 | 數據幀頭部開始标志 |
STX | Start of Text | 0x02 | 實際數據内容開始标志 |
ETX | End of Text | 0x03 | 數據内容結束标志 |
EOT | End of Transmission | 0x04 | 整個傳輸過程結束 |
ACK | Acknowledge | 0x06 | 确認接收無誤,請求下一幀 |
NAK | Negative Acknowledge | 0x15 | 接收有誤,請求重發 |
SYN | Synchronous Idle | 0x16 | 同步信號,維持數據傳輸時序 |
ETB | End of Transmission Block | 0x17 | 數據塊結束标志 |
XON | Transmit On | 0x11 | 恢複數據傳輸(流控制) |
XOFF | Transmit Off | 0x13 | 暫停數據傳輸(流控制) |
在RS-232、Modbus等協議中,ETX/ACK用于幀确認機制,确保數據完整性。
TCP/IP協議的握手與錯誤控制機制(如ACK包)源于此類字符的設計邏輯。
FTP等協議使用EOT标識傳輸終止,NAK觸發錯誤恢複流程。
American Standard Code for Information Interchange(ANSI X3.4-1986),定義控制字符的二進制編碼與功能。
RFC 20(ASCII在互聯網中的應用)及RFC 1122(TCP協議規範)說明控制字符在網絡層的衍生應用。
IEEE 1284(并行通信)與IEEE 802.3(以太網)引用控制字符實現物理層流控制。
現代系統(如Unicode)保留ASCII控制字符的編碼(U+0000至U+001F),并通過擴展協議(如USB、PCIe)繼承其控制邏輯。例如:
注:部分曆史控制字符(如BEL響鈴)因硬件淘汰而應用減少,但核心字符仍廣泛嵌入通信協議棧底層。
傳輸控制字符是ASCII控制字符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用于數據傳輸和通信協議控制。根據國家标準GB 1988-80和ASCII編碼規範,這類字符共包含以下9個核心字符及其功能:
SOH (01H)
标題開始符,标記文電标題的起始位置,用于區分标題與正文。
STX (02H)
正文開始符,标識正文傳輸的起點,通常出現在标題之後。
ETX (03H)
正文結束符,表示當前傳輸的正文内容結束,常用于數據分塊場景。
EOT (04H)
傳輸結束符,标志整個傳輸過程終止,接收方收到後停止數據接收。
ENQ (05H)
詢問符,用于建立通信連接時向對方請求響應,例如調制解調器握手協議。
ACK (06H)
确認符,對ENQ等請求作肯定應答,表示數據已正确接收或操作可繼續。
DLE (10H)
數據轉義符,使後續字符脫離原有含義轉為特殊控制指令,常見于二進制數據傳輸。
NAK (15H)
否認符,對請求作否定應答,通常表示數據校驗錯誤或拒絕操作。
SYN (16H)
同步符,用于保持通信設備間的時序同步,确保數據傳輸節奏一緻。
應用場景:這些字符在串口通信、網絡協議(如TCP/IP)、文件傳輸協議(FTP)中廣泛使用。例如,ACK/NAK機制是現代通信錯誤校驗的基礎,SYN字符在TCP三次握手中起關鍵作用。需注意不同系統對控制符的解釋可能存在細微差異,實際應用需參考具體協議規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