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計】 perforator character
【計】 perforating machine; perforator
【化】 perforator; puncher
【醫】 perforating machine
【計】 C; CH; character
穿孔機字符(Punched Card Character)是早期計算機數據存儲系統中的關鍵編碼元素,指通過機械穿孔設備在紙質卡片上形成的孔位組合,用于表示特定數字、字母或符號。其原理可追溯至19世紀紡織業的打孔卡技術,20世紀中期廣泛應用于計算機數據輸入和程式存儲領域。
根據IBM技術檔案記載,标準穿孔卡采用80列×12行的矩形陣列布局,每個字符由1-3個孔位組合編碼。例如數字"5"在霍勒内斯編碼系統中對應第5行單孔,字母"A"則需要第12行與第1行的雙孔組合。美國國家标準局(現NIST)于1969年發布的FIPS标準詳細規定了EBCDIC編碼系統在穿孔卡上的實現規範。
該字符系統在計算機發展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
現代計算技術中仍可觀察到其影響痕迹,如ASCII碼第15-13位對應穿孔卡列號,以及程式設計中"每行80字符"的編碼規範。史密森尼博物館保存的UNIVAC 120打孔機實物,完整展示了字符編碼的物理實現過程。
"穿孔機字符"是一個結合機械加工與數據編碼的複合詞,需從以下兩個層面理解:
一、基礎釋義
二、組合詞的特殊含義 在早期計算機技術中,"穿孔機字符"特指通過紙帶或卡片上的孔洞排列來表示的二進制編碼字符。例如: • 每個字符(如字母A或數字1)對應一組特定孔位組合 • 通過穿孔機在介質上打孔實現信息存儲 • 應用于20世紀中葉的計算機數據輸入系統(盡管當前搜索結果未明确提及該曆史背景,但結合海詞詞典的術語收錄可推斷此專業用法)
補充說明 當前工業領域更常見的是電火花穿孔機對金屬材料的物理打孔功能,而涉及字符編碼的穿孔機多存在于計算機發展史中。建議需要具體應用場景時可進一步提供上下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