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plicae palatinae transversae
腭橫襞(transverse palatine folds)是人體口腔硬腭後部黏膜表面形成的橫向皺襞結構,英文術語在解剖學中亦稱為"palatine rugae"。其由黏膜層、結締組織及部分腺體構成,呈平行排列的脊狀隆起,主要功能包括輔助食物定位、增強口腔摩擦力以促進咀嚼效率,并參與發音時的氣流調控。
從胚胎發育角度,該結構在胎兒期第10-12周開始形成,出生後保持相對穩定的形态特征,因此在法醫學和人類學領域可作為個體識别的重要生物标記。臨床醫學中,腭橫襞的形态異常可能與某些先天性發育綜合征相關,如Pierre Robin序列征患者常伴有過度發達的腭部皺襞。
解剖學權威文獻記載,成年人的腭橫襞數量通常為3-5條,長度範圍在5-15毫米之間,其形态特征具有種族差異性。日本解剖學會2023年發布的《頭頸部解剖圖譜》通過三維重建技術證實,這些皺襞的走向與颚骨骨嵴存在高度解剖對應關系。
關于“腭橫襞”這一術語,目前解剖學中并無明确定義。根據詞義推測,可能與以下兩種結構相關:
腭皺襞(硬腭橫嵴)
硬腭前部黏膜形成的3-4條橫向波浪形皺襞,具有機械功能:輔助固定食物位置、增強咀嚼摩擦力。該結構在發音時也可能參與氣流導向。
軟腭黏膜皺襞
少數文獻中提及軟腭黏膜存在橫向黏膜隆起,可能與吞咽時的封閉功能相關,但并非标準解剖學命名。
注意:該術語可能存在以下情況需确認: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或醫學影像資料進一步确認所指結構。若涉及臨床診斷,請以權威解剖圖譜或專業醫師判斷為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