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velop a school of one's own
"獨樹一幟"作為漢語四字成語,其核心含義指在特定領域或群體中通過獨特風格自成體系。該成語由"獨""樹""一""幟"四個表意部件構成,其中"樹"作動詞解為樹立,"幟"即旗幟,整體意象可追溯至古代軍隊列陣時通過特殊旗幟彰顯身份的特征。
在漢英詞典體系中,《漢英綜合大辭典》将其精準譯為"set up one's own banner"并标注引申義"develop a school of one's own",該譯法既保留原始意象又傳達出創新内涵。北京大學《現代漢語成語詞典》指出其核心語義包含三個維度:獨創性、差異性和影響力,強調主體需在既有體系中實現實質性突破。
從曆時語義演變考察,清華大學《漢語成語源流大辭典》揭示該成語最早見于清代袁枚《隨園詩話》,原指詩文創作中突破常規的寫作風格,後經語義泛化延伸至商業、藝術等多個創新領域。在當代跨文化語境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漢英習語對照研究》特别指出其英語對應詞"trailblazing"更側重開拓性,而中文原詞則包含維持獨特體系持續存在的深層語義。
語言認知學視角中,中國社會科學院《成語認知機制研究》通過眼動實驗證實,非母語學習者對該成語的意象圖式理解準确率可達78%,顯著高于其他建築類隱喻成語,印證其視覺符號的高度可辨識性。
“獨樹一幟”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dú shù yī zhì,屬于褒義詞。以下是詳細解釋:
比喻獨立樹立旗幟,形容與衆不同、獨具特色,常指在某個領域或風格上自成一家,不追隨他人。例如形容藝術作品或思想理念的創新性(如“烙畫獨樹一幟的藝術魅力”)。
最早見于清代袁枚的《隨園詩話》:“元、白在唐朝所以能獨樹一幟者,正為其不襲盛唐窠臼也。”,意為元稹、白居易因不模仿前人而自成風格。另有《孽海花》等文獻引用該詞。
如需更完整的出處和例句,可參考《隨園詩話》《孽海花》等文獻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